印度商工部长:“中国加入WTO是全球贸易体系崩溃的根源,印度绝不允许中资继续‘吸血’!印度不欢迎来自中国的大规模投资。” 在印度看来,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后,制造业优势迅速释放,从智能手机到家用电器,从纺织服装到机械设备,中国产品凭借完整产业链和成本控制能力,在全球市场占据了相当份额。 以手机行业为例,中国品牌在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中常年占据半数以上,这让同样志在发展制造业的印度感到了竞争压力。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印度近年来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进口管控措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强化BIS质量认证体系,对电子设备、纺织品等重点商品设置了更为严苛的市场准入标准,这些措施很大程度上针对的就是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出口商品。 而据中国海关总署2023年统计数据显示,在这些限制性措施实施后,中国对印度出口额同比下降了12%。这样的结果不仅没有让印度反思政策本身,反而更加坚定了他们的固有认知,认为正是中国产品的“过度竞争”导致了本土产业发展受阻 于是乎,印度便进一步升级了对中资企业的限制措施,从市场准入到投资审查层层加码,而商工部长的强硬言论,正是这种情绪长期积累后的一次集中爆发。 事实上,印度如此密集地打压在印中企,深层原因有两点。一方面是担心关键产业被中国企业掌控,形成供应链依赖。 以印度电子制造业为例,小米、vivo等中国手机品牌在印市场份额曾一度超过60%,这让印度政府产生了产业安全顾虑,担心核心技术和市场渠道被外资主导。 另一方面,印度还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向美西方示好,换取更多支持。2024年以来,美国企业对印投资同比增长了18%,欧盟也加大了对印度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力度,这些都让印度认为,打压中企能够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回报。 这种策略看似一举两得,实则暗藏风险。贸易保护主义短期内可能会给本土产业带来喘息空间,但长期来看会削弱市场竞争力,也不利于构建开放的产业链生态。 在全球化时代,单纯依靠设置壁垒难以实现真正的产业升级,只有通过合理竞争和合作,才能实现互利共赢。 尽管印度有这有那的问题,但私以为与印度的合作还是有必要的,而如何保护自身利益不在印度被损害,则就是另一门需要细细研究的课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