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在101岁去世前,终于道出了真相:“其实,当年我被扣押时,真正保住我性命的并不是宋女士,而是另一位女人。” 这个女人正是于凤至,一个在以往历史叙事里身影模糊的原配夫人。 1936年西安事变落幕,张学良怀着对时局的考量亲送蒋介石回南京,可刚下飞机便失去自由,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软禁生涯。 彼时于凤至正在纽约处理子女留学事宜,当路透社的电讯稿送到她手中时,她手中的钢笔猛地戳在信纸之上。但这位出身奉天富商家庭的女子很快便稳住心神,她知道此刻慌乱毫无用处,丈夫的安危全系于自己一身。 于凤至当即取消回国行程,转身投入到紧张的营救筹备中,凭借着早年随张学良出访积累的人脉,迅速在纽约组建起临时的营救联络点。 于凤至先是动用娘家在海外的产业资金,又马不停蹄往返于纽约、旧金山的商界圈层,拜访早年父亲生意上的伙伴与张学良的旧部,短短一个月便筹集到数十万美元。 这些资金一部分通过可靠渠道送到软禁中的张学良身边,让他能在艰苦环境中获得药品、书籍和充足的饮食供应,不至于因物质匮乏丢了性命;另一部分则全部用于聘请知名的国际人权律师团队,多次与南京方面通过外交渠道沟通,援引国际公约为张学良的人身自由据理力争。 于凤至深知国际舆论对于蒋介石的分量,还特意邀请《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的记者进行专访,在公开演讲中讲述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民族大义,以及如今被长期软禁的境遇,一时间欧美多国的报纸杂志都刊登了相关报道,甚至有议员在国会提出质询。 这种跨国界的关注像一张无形的网,让蒋介石在处理张学良问题时不得不谨慎权衡,始终不敢突破底线。 而在张学良被辗转软禁于奉化、黄山、贵阳等地的漫长岁月里,于凤至的信件始终是他与外界联系的重要纽带。她在信中不仅会写下子女的成长点滴、纽约的风土人情,还会巧妙地夹带一些经过加密的时政消息,让丈夫不至于与时代脱节。 后来,于凤至因乳腺癌不得不接受手术治疗,躺在病床上仍强撑着身体,让秘书代笔给负责看管张学良的人员写信,恳请他们多加照拂。即便在治疗期间,她也没停下营救的脚步,通过电话远程指挥律师团队,持续向蒋介石方面施压,这份坚持从未有过丝毫动摇。 这段历史之所以长期不为人知,或许是因为于凤至的行动多在幕后进行,没有像宋美龄那样处于公众视野的中心。 但张学良晚年的口述,让人们得以重新认识这位原配夫人在关键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