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还是发生了!”广东广州,一16岁女孩发现自己停经两个月了。一天下午,女孩突然被送进医院,家属说她反复大量流血10多天,医生一检查发现她是“葡萄胎”急忙给女孩送进手术室,还好抢救及时,女孩才没有生命危险。事后,医生问女孩怀孕是怎么来的?女孩支支吾吾说出了实情。 广州某医院急诊抢救室的红灯亮了整整一个小时,门外的张女士几乎站不住脚,双手反复摩挲着女儿小琳的书包,书包侧袋里还装着没做完的数学试卷。 当医生推开大门说“脱离危险了”时,她腿一软瘫坐在长椅上,眼泪终于忍不住砸在冰凉的地面上。 事情要从两个月前说起,读高一的小琳发现自己的月经没来,看着同班同学也有过类似情况,她以为是学习压力大导致的紊乱,没敢跟爸妈提。 直到十多天前,她开始出现阴道流血,起初量不多,她偷偷换了卫生巾,想着“过几天就好了”,照样每天早出晚归上学,甚至在饭桌上跟爸妈说“最近作业多,睡得有点晚”。 转折发生在事发当天下午,小琳在家写作业时突然头晕目眩,站起来想倒杯水却差点摔倒,低头一看,裤子已经被鲜血浸透。 听到声响的张女士冲进来,看到女儿脸色惨白、嘴唇发青,话都说不完整,吓得赶紧打了120。 送医时,张女士只急着说“流血十多天了”,压根没想起问女儿月经的事,直到医生追问“最近一次月经是什么时候”,小琳才在爸妈震惊的目光里,小声说“两个月没来了”。 急诊B超室里,医生的表情越来越凝重。 检查结果显示,小琳的子宫里没有正常孕囊,全是像蜂窝一样的异常组织,血液里的HCG激素水平比正常怀孕高了几十倍。 这是典型的葡萄胎,一种危险的异常妊娠,再晚来半天,血管破裂引发大出血,就真的救不回来了。 主治医生李主任说,当天就安排了手术,清除了子宫内的异常组织,术后监护了24小时,小琳的生命体征才稳定下来。 面对医生的追问,小琳攥着床单沉默了很久,才支支吾吾说出实情:三个月前在社交软件上认识了一个比她大两岁的男生,前后见了三次面,发生了边缘性行为。 他说这样不会怀孕,我也觉得应该没事,这句话让门外的张女士瞬间崩溃,她捂着脸哭,我总觉得她还小,这些事没法开口,没想到…… 李主任的话道出了关键,这不是今年第一例了,我们科室上半年就接诊了3例青少年异常妊娠,最小的才14岁,个个都对性知识一知半解。 中国疾控中心2024年发布的青少年健康报告显示,我国15-19岁青少年中,仅32%能准确说出怀孕的基本症状,近六成不知道异常妊娠的危害。 而性知识的主要来源是网络和同学,来自家庭和学校的正规教育不足两成。,更让人揪心的是家庭性教育的缺失。 广州市妇联202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78%的家长在孩子青春期时,从未主动聊过性健康话题;有45%的家长表示“不好意思说”,33%觉得“孩子长大了自然懂”。 就像小琳的情况,张女士每天关心女儿的成绩和饮食,却从没跟她提过“身体界限”“自我保护”这些事,直到意外发生才追悔莫及。 学校的性教育也存在明显短板,教育部早就要求初中阶段开设生理健康课,但走访发现,不少学校的这门课要么被语文、数学老师占用。 要么老师讲课“跳着讲”,涉及性防护的内容一笔带过。 可回避从来解决不了问题,广东省妇幼保健院青春期保健科主任陈敏指出,青少年生理发育提前,但认知滞后,对性的好奇心不会因为回避就消失。 如果家庭和学校不提供正规知识,他们就会从网络上获取碎片化信息,很容易被“边缘性行为不会怀孕”“安全期绝对安全”等错误说法误导。 抢救室的红灯早已熄灭,但小琳的经历应该给所有家庭和学校敲醒警钟。 当16岁的孩子因为无知差点付出生命代价,我们再也不能用“不好意思”“孩子还小”当借口。 性教育从来不是羞耻的话题,而是教会孩子珍惜生命、保护自己的必修课。 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合力,才能让每个青少年在成长路上少走弯路,让青春真正远离危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