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撞的我家孩子,凭什么让我赔钱?”吉林,两孩子课间休息,操场上玩耍,奔跑中两人

拾九观人间 2025-11-06 10:59:04

“他撞的我家孩子,凭什么让我赔钱?”吉林,两孩子课间休息,操场上玩耍,奔跑中两人相撞致其中一人骨折。骨折的男孩父母索赔13万,法官让另一方父母赔偿50%,校方赔偿30%,如果不接受调解会判更多?   清晨的阳光刚爬过吉林某小学的教学楼,操场上就响起了孩子们的欢笑声。   三年级的课间十分钟,本该是最鲜活的童年片段,可上周三发生的一场碰撞,却让这份鲜活蒙上了阴影。   最先发现异常的是班主任李老师,她在走廊巡查时,远远看见小辰蜷缩在操场角落,脸色惨白,右臂死死贴在身侧,旁边的小峰手足无措地站着,校服上还沾着草屑。   老师,我不是故意的,我们都在跑……小峰的声音带着哭腔。   校医赶来时,小辰的右臂已经肿得像个馒头,初步判断是骨折,紧急送医后,诊断结果为右尺骨骨折,需要手术固定,后续康复至少要3个月。    小辰的妈妈王女士算了笔账:手术费、康复理疗费、夫妻俩轮流请假的误工费,再加上孩子遭罪的精神补偿,总共要13万。   当她把索赔单递给小峰爸爸张先生时,对方的反应很激烈,操场那么多孩子跑,怎么就说是我家孩子撞的?就算撞了,也是双方都有责任,凭什么让我们全担?   两次家校调解都不欢而散,王女士觉得孩子受了重伤,对方理应负责;张先生认为“孩子打闹无过错”,学校监管不到位才是主因。   学校则表示,课间老师不可能盯紧每个孩子,不应承担主要责任,无奈之下,王女士一纸诉状将小峰家长和学校告到了法院。    法院调解现场的责任划分方案,让三方都吃了一惊:小峰家长承担50%责任,赔偿6.5万元;学校承担30%责任;王女士自行承担20%。   主审法官解释,这个比例参考了《民法典》中“未成年人侵权责任”相关条款,也结合了现场监控和证人证言。   监控显示,小峰奔跑时突然变向,小辰避让不及才相撞,双方都有疏忽。   学校课间只有1名老师巡查整个操场,未能及时制止追逐行为,且跑道边缘未设置“慢跑提示”标识。   法官特别强调,若拒绝调解进入诉讼,可能会因“监护人未尽到完全监护义务”加重双方家长责任。    这个结果在当地教育圈引发热议,吉林市教育局安全科科长接受采访时透露。   去年全市中小学发生的47起课间意外,有32起都是类似的碰撞事故,最终均为“家长+学校”按比例担责。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受伤就该别人赔’,但法律讲的是过错比例,不是‘谁惨谁有理’。   但争议的背后,是家长们共同的焦虑,不让孩子跑,担心影响发育;让孩子跑,又怕出意外赔钱。   一位一年级家长的话道出了心声,学校也有苦衷,某小学班主任刘老师说,他们试过课间让学生“安静活动”,但遭到家长反对,觉得“压抑孩子天性”。    其实,化解矛盾的关键不在事后追责,而在事前预防。   小辰所在的学校已经开始整改:增加2名课间安全员,在操场设置“分区活动”标识,还编了《课间安全拍手歌》教孩子规避风险。   张先生也给小峰买了学平险,每年一百多块,能报销大部分医疗费,就算出意外也不至于慌神。   王女士则加入了家长安全宣讲团,用自己的经历给其他家长讲“课间安全课”。    回到最初那句愤怒的质问,“凭什么让我赔钱?”答案其实藏在每个细节里。   家长少一句“别被人欺负”的叮嘱,多一句“注意避让”的提醒。   学校少一处安全标识的缺失,多一名巡查老师的守护;社会多一份对校园安全的关注,少一些“非黑即白”的指责。   守护孩子的课间十分钟,从来不是某一方的责任。   如今,吉林市已经试点“家校社司法联动”机制,邀请家长、老师、律师共同制定校园安全细则。   正如参与机制的李老师所说:“最好的赔偿,是让意外不再发生。”

0 阅读:47
拾九观人间

拾九观人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