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丧尽天良!”云南彝良,一名男子将500斤腊肉挂在墙上,先后两次往肉上喷洒敌敌畏,随后将这些腊肉卖出1万多元。可好景不长,男子的恶行最终败露,经抽样检测,这批腊肉的敌敌畏含量为0.06-1.1mg/kg。男子最终被罚款12.5万元,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2年,这样的判决引发了大众的不满。 腊肉,本是云南家家户户屋檐下飘着柴火香的年味记忆,如今却被曾某变成了沾满剧毒农药的“隐形杀手”。 2024年4月至8月,他两次将敌敌畏兑水喷洒在挂满腊肉的墙面、地面甚至空气中,只为防虫防腐、让肉质“看起来更漂亮”。 超过500斤毒腊肉陆续流入市场,端上无数家庭的餐桌,这些色泽鲜亮、烟香扑鼻的菜肴里,藏着连顾客自己也尝不出的致命风险。 “一年缓刑,罚12万?太轻了!”判决一出,舆论瞬间炸锅。 人们愤怒的不仅是曾某的冷血,更是法律对食品安全犯罪的“宽容”。 敌敌畏作为高毒农药,人体摄入可能损伤神经系统、肝脏,甚至致命。 而曾某在明知毒性情况下仍故意使用,绝非“无知犯错”,而是赤裸裸的“投毒式经营”。 更讽刺的是,这批毒腊肉已销售数月,潜在受害者难以统计。 法院量刑时却重点采纳了“坦白从宽”“认罪认罚”等情节,最终给出缓刑判决。 有网友痛心质问:“若吃腊肉的孩子中毒,还能用‘态度好’来减刑吗?” 上海社科院副研究员陆震在访谈中一针见血:“食品安全犯罪全是故意犯罪,没有一个是失误。” 当违法成本远低于收益,黑心商贩自然敢铤而走险——曾某的毒腊肉销售额仅1万元,未售出的库存估值却高达5万元,若不是东窗事发,这笔“黑心买卖”本可让他赚得盆满钵满。 从瘦肉精、毒奶粉到敌敌畏腊肉,食品安全问题为何屡禁不止? 陆震指出,根源在于“社会大环境尚未真正重视”。 当同行都在用化工剂保鲜、用农药防腐,守规矩的商家反而因成本高、卖相差被市场淘汰,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许多从业者并非不知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却在群体压力下选择随波逐流。 更关键的是,当前法律对食品安全犯罪的震慑力严重不足。 陆震对比国际经验指出:“法治严格的国家对此类行为一律严惩,而我们目前的刑法普遍偏轻。” 例如,美国2011年一起沙门氏菌污染鸡蛋事件,涉事公司负责人被判刑3个月,但连带民事赔偿高达数亿美元。 “民以食为天,不是光有饭吃就行。” 陆震强调,食品安全关乎民族未来,其重要性不亚于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要扭转乱象,不能仅靠道德说教或行业自律,必须依靠“让违法者永世不得翻身”的法治利器。 他建议,国家应列出农药、化工添加剂等违禁物质清单,对故意添加行为一律按重罪论处:“食品安全犯罪至少应判终身监禁,让这些人一辈子不用想再出来。” 曾某的毒腊肉虽已被查封,但此案留下的警示远未结束。 当法律不能再以“缓刑”纵容漠视生命的行为,当每一个消费者都能用选择投票支持诚信商家,我们才能真正告别“吃饭如同冒险”的恐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