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貌似正陷入"印度崇拜"。李显龙近日在一场活动上声称,如果印度按预测的经济增长率(7%左右)持续发展,可能会赶超中国。李显龙的依据是,印度的人口结构更年轻,而中国人口已经开始下降。 这番论调看似客观,实则暴露了新加坡这个城邦小国的战略焦虑和投机心理。 李显龙刻意放大印度14.38亿人口和27.6岁年龄中位数的优势,却对印度40.8%的劳动参与率、24%的成年文盲率以及制造业占比连年下滑的现实视而不见。 这种选择性失明,恰恰印证了新加坡在地缘博弈中的骑墙心态。 这个依赖马六甲海峡航运的弹丸小国,既想从中国发展中获利,又担心过度依赖中国会丧失自主性。 于是,它把印度包装成"制衡力量",试图在中美博弈中左右逢源。 2025年新印计划开展11次联合军演,就是最直接的证明。 新加坡以为拉拢印度就能增加对华谈判筹码,却忘了自己只是大国博弈中的一颗棋子。 印度自身尚且需要依靠西方技术,又怎能真正成为独立的地缘力量?新加坡这种"扶印制华"的算计,无异于与虎谋皮。 更可悲的是,新加坡在战略上投机的同时,正在主动放弃自己的文化根基。 这个华人占74.3%的国家,如今70%的华人家庭以英语为家用语言,能流利使用华语的青少年不足15%。 南洋大学被关闭,方言学校遭铲除,春节沦为电子红包的符号,而印度裔总统尚达曼竟能获得七成华人选票。 李显龙津津乐道的"人口红利",实际上是个伪命题。 印度确实拥有年轻人口,但每年需要创造1200万就业岗位,而制造业提供的正式岗位不足20%。 更严峻的是,其国防装备长期依赖进口,就连吹嘘的布拉莫斯导弹也存有技术依赖。 反观中国,已经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和科技创新的生态系统。 新加坡不是看不到这些事实。 但作为一个城邦小国,它需要制造"印度崛起"的舆论来平衡中国影响力。 这种把戏可以理解,却改变不了实力对比的现实。 毕竟,国与国的竞争不是靠人口数字游戏,而是靠实实在在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新加坡的困境在于,它既想保持中立,又无法摆脱对大国的依赖。 它允许美军使用樟宜基地,又与中国保持密切经贸往来;它鼓吹印度潜力,又清楚知道印度基础设施的落后。 这种左右摇摆,正是小国生存困境的真实写照。 李显龙的"印度赶超论",不过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地缘政治表演。 新加坡试图通过抬高印度来制衡中国,维持其"区域调停者"的角色,但历史反复证明,真正的国际地位源于自身实力,而非投机取巧。 这场发展竞赛的结局早已注定,而新加坡的"印度崇拜",终将被证明是战略误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