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叛历史?武契奇献出北约轰炸遗址,就为给特朗普女婿建豪华酒店 11月,贝尔格莱德街头的抗议声一浪高过一浪,那座曾被炸得千疮百孔、象征着民族伤痕的国防部旧址,如今正被悄悄清空历史标签,只为让特朗普女婿库什纳在这里建一座五星级酒店。 这片土地,不是什么普通的破旧建筑,而是1999年北约轰炸南联盟的“活证人”。 那年春天,78天的空袭让贝尔格莱德上空硝烟不断,2000多位无辜平民丧命,几乎每个家庭都留下了伤口。 而今,这座曾被贫铀弹击中的大楼,眼看就要变成玻璃幕墙、旋转餐厅的豪华酒店,背后的推手,是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的女婿、地产商贾里德·库什纳。 讽刺的是,参与轰炸的就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而如今,特朗普家族却要在这片土地上做生意。 其实很早的时候塞尔维亚政府就已将这块地租给了库什纳,合同签的是“长期开发权”,而现在,这项法案更是为项目扫清法律障碍。 从表面看,这是为了“引进外资、刺激就业”,但对民众来说,这更像是把历史尊严拿去换美元。 一位抗议的高中生说得直白:“这是出卖灵魂的交易。”他的声音,虽然年轻,却代表了无数塞尔维亚人心中压抑的怒火。 支持者的逻辑并不复杂:塞尔维亚经济吃紧,需要吸引外资,库什纳的项目承诺带来数千个工作岗位,还能提升城市形象,换句话说,这是“发展优先”的思路。 可问题是,发展不能靠牺牲记忆,那可不是什么普通老楼,那是成千上万遇难者的象征,是每年3月24日,塞尔维亚人都会献花默哀的地方。 谁也无法想象,有朝一日,悼念碑旁是一个泳池,背景音乐可能还是美国流行乐。 在这场“历史 vs. 金钱”的博弈里,政府选择了后者,总统武契奇曾在多个场合强调“塞尔维亚不屈服于外部压力”,但这一次,他的妥协被视为背叛。 北约轰炸26周年纪念日,数千名塞尔维亚人聚集在旧址前,他们不是在搞什么形式主义,而是在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诉政府:这块地,动不得。 他们唱国歌、举标语、默哀,他们不是反对发展,而是拒绝遗忘,他们担心,一旦这座遗址被改建,下一代就再也不会知道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连塞尔维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都正式向政府提出上诉,要求恢复遗址的文化保护地位。 但目前来看,政府并没有放缓项目的打算,对抗议者来说,这不是一次胜负之争,而是一场捍卫民族记忆的持久战。 从政治角度来看,这背后不仅是商业操作,更是地缘博弈的缩影,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库什纳在东欧频频出手投资,特别钟爱那些有“象征意义”的地段。 而塞尔维亚,作为一个在东西方之间反复拉扯的国家,似乎正在用“土地”表态。 西方资本的进入,往往带着某种“软性重塑”,不只是盖楼赚钱,更是通过改变城市面貌,影响人们的记忆方式。 这种“记忆的地产化”趋势,在东欧国家并不少见,但像贝尔格莱德这般敏感的地段,真是少之又少。 这也是为什么,库什纳这个名字,会在塞尔维亚引发如此强烈的反弹,因为他不仅是商人,更代表着特朗普的政治延伸。 而特朗普本人,在1999年北约轰炸时就曾公开支持轰炸行动,如今,他的家族要在那片废墟上建酒店,无异于是对历史伤口的再度撒盐。 这场风波,说到底不只是塞尔维亚内政,也不只是一次地产交易,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整个东欧在后冷战时代的尴尬处境。 一边是对西方资本的依赖,一边是对民族历史的坚守,想发展经济,就得迎合西方;想保住历史,就得忍住现实的窘迫,这种矛盾,几乎困扰着所有“夹在中间”的国家。 而这次,武契奇政府似乎选择了牺牲记忆,换取现实资源,但这种“短期赢”,真的是长远之计吗?当人们连纪念逝者的地方都没有了,这样的发展,又能给国家带来什么样的未来? 这块地,或许真的会变成一栋高楼,库什纳的设计图纸已经提交,施工队也在准备进场,但塞尔维亚社会的裂痕,却远未愈合。 这不只是一次政策选择,而是一次关于国家灵魂的考验,当历史被放上谈判桌,当记忆被贴上价格标签,每一个国家都必须回答一个问题: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又要走向什么样的未来? 或许,这场争议的结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站在广场上的人,仍然记得历史,仍然愿意发声,只希望,等未来的人再走进这片土地,不只是看到一座华丽的酒店,也能听见曾经的回响。 历史不能重来,但可以被铭记,当记忆还在,尊严就不会彻底消失,而这场关于一栋楼的争议,更像是一堂关于国家灵魂的公开课,所有人都在旁听。 信息来源:塞尔维亚吵翻了:拆北约轰炸遗址,给特朗普家酒店让路——观察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