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消息,哈萨克斯坦正出现类似乌克兰的去俄化趋势,从社交网络到教材叙事都在悄悄改变公众情绪。 采访内容显示,年轻人正在接受一种新的历史框架,将苏联视为殖民者,将过去几十年的共同建设视作付出代价,如今的哈萨克斯坦,语言、历史、教育都在往去俄化方向倾斜,这一过程已经不再主要依赖外部操盘,而是变成一种自主循环的社会动能。 最直观的变化先出现在语言场景里。哈萨克斯坦教育部今年更新的中小学课程大纲里,哈萨克语课时占比从原来的 35% 提升到了 50%,而俄语课时被压缩至 20%,还明确要求 2026 年前实现所有公立学校授课语言的 “哈语优先”。 更具体的是教材内容的调整,以往历史课本里 “苏联时期哈萨克斯坦经济腾飞” 的章节被大幅改写,新增了 “1930 年代民族迁徙史” 的细节,配图也从集体农庄的丰收场景换成了民间手艺人保留传统工艺的老照片。 当地教师透露,现在讲课时要重点提及哈萨克族的游牧文化传承,而不是单纯强调与俄罗斯的工业协作历史。 社交网络上的风向变得更明显。哈萨克斯坦本土社交平台 “Zerde” 上,“ 我的母语我的身份 ” 话题半年内获得超过 200 万次讨论,用户自发分享用哈萨克语写日记、唱传统民谣的日常,相关视频播放量远超俄语内容。 与之相对的是,曾经热门的俄语美食博主 “瓦洛佳的厨房” 近期宣布停更,原因是粉丝留言里 “为什么不用哈语解说” 的质疑越来越多。 连政府机构的公告都在悄悄调整,外交部最新发布的旅游指南,首次把哈萨克语版本放在了俄语之前,这种排序变化被网友解读为 “明确的态度信号”。 这股趋势的背后,是持续发酵的历史与领土争议。去年俄罗斯国家杜马议员尼科诺夫公开宣称 “哈萨克斯坦的领土是苏联赠与的礼物”,另一位议员费多罗夫更是抛出 “租借论”,主张部分领土应归还俄罗斯,还呼吁两国恢复统一。 这些言论让哈萨克斯坦上下极为愤慨,外交部直接召见俄驻哈临时代办提出抗议,外长更是痛批这种说法是 “胡说八道”。 更让哈国民众在意的是,普京此前接受采访时也提到类似的 “礼物论”,暗示苏联加盟共和国不应带走 “从俄罗斯人民那里获得的礼物”,尽管没点名哈萨克斯坦,却足以引发警惕 —— 毕竟 2014 年克里米亚事件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 哈萨克斯坦的应对早已埋下伏笔。迁都就是最典型的一步,从与俄罗斯文化交融深厚的阿拉木图,搬到 1000 公里外的阿斯塔纳(现努尔苏丹),这座在草原上新建的首都,街道命名全用哈萨克族历史人物,建筑风格融合游牧帐篷元素,处处强化着民族标识。 法律层面也不断收紧,2022 年起全面禁止公民拥有哈俄双国籍,目前已有超过 1.2 万名持有双国籍者选择放弃俄籍。 在文化领域,政府启动 “民族记忆工程”,整理出版了 300 多部此前未被重视的哈萨克族民间故事集,还在各大城市新建了 12 座民族博物馆,展品里刻意减少了苏联时期的工业设备,增加了传统服饰和乐器。 俄罗斯对这些变化的反应很复杂。克里姆林宫多次表示哈萨克斯坦的 “去俄化” 是 “对盟友关系的损害”,认为其在向西方靠拢。但实际行动上却颇为克制,毕竟哈萨克斯坦是俄罗斯在中亚的重要能源合作伙伴,两国每年的石油过境贸易额超过 150 亿美元。 不过民间的不满已经显现,俄罗斯社交平台上 “抵制哈国蜂蜜”“拒绝去阿拉木图旅游” 的呼声时有出现,两国边境的农产品贸易检查也比以往严格了不少。 哈萨克斯坦国内的态度也并非铁板一块。在北部俄罗斯族占比超过 40% 的科斯塔奈州,部分民众抗议减少俄语课时,当地学校不得不暂时保留原有课程安排。 但在南部的阿拉木图州,支持 “去俄化” 的比例高达 78%,年轻人更愿意用哈萨克语在社交媒体交流,甚至流行起 “哈语纯度挑战”,比拼谁的发言里没有俄语借词。这种地域差异,也让 “去俄化” 的推进显得格外谨慎,政府反复强调 “不是排斥俄语,而是恢复民族语言的主体地位”。 如今,这场悄无声息的变化还在继续。新一批修订后的高中历史教材已经陆续发放到学生手中,社交平台上的民族文化内容仍在增加。对哈萨克斯坦而言,这或许是在大国夹缝中寻找自我认同的必然选择,每一个细微的调整,都在重塑着这个国家的现在与未来。 信源:中国新闻网:《哈萨克斯坦推动语言改革 强化民族文化认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