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一个姑娘,很开心嫁给了一个韩国人,便跟着老公去了韩国。 没成想老公家里不但没有钱,还欠了一屁股饥荒,为了帮助老公脱贫致富,姑娘从娘家借钱给丈夫全款买了吊装机,甚至她的妈妈也跟着来到了韩国,帮助女儿摆摊卖烤冷面挣钱还债。 姑娘当初嫁人的时候,满心满眼都是对跨国婚姻的憧憬,没跟家里多打听男方家境,只听老公说“家里做点小生意,日子不算富裕但安稳”,便揣着真心远嫁。刚到韩国首尔周边的小城,推开婆家那间不足六十平的老房子,她才傻了眼——墙面泛着霉斑,家具旧得掉漆,桌上堆着零散的账单,公婆坐在一旁低头叹气,老公这才吞吞吐吐坦白:家里之前做农产品批发亏了本,欠了邻里和供货商近两千万韩元,折合人民币快十万,一家人熬了半年都没凑出还债的钱。姑娘心里揪得慌,没后悔嫁过来,却忍不住红了眼,她知道十万块对普通家庭不是小数,可看着老公愧疚的模样,还是咬着牙说“没事,咱们一起还”。 想帮老公找能挣钱的营生,姑娘琢磨了好几天,知道韩国工地吊装需求大,吊装机出租或干活都能有稳定收入,可买一台基础款吊装机要近三十万人民币,婆家一分拿不出,她只能硬着头皮给娘家打电话。娘家在哈尔滨普通工薪家庭,爸妈一辈子省吃俭用攒了二十万养老钱,听说女儿难处,没半点犹豫就把钱转了过来,还跟亲戚凑了几万补够全款,挂电话前妈妈只说“别委屈自己,实在撑不住就回来”,姑娘握着手机哭了半天,既愧疚花光爸妈养老钱,又盼着能靠这台机器帮老公翻身。吊装机送到那天,老公红着眼眶抱了抱她,说一定会好好干活尽快还债,可真跑起活来,偶尔还是会因为接单不顺偷懒歇着,姑娘从不说啥,默默帮他整理接单记录、联系客户对账,哪怕自己跟着操心受累,也怕说多了伤夫妻感情。 日子刚有盼头,还债压力却没减轻,吊装机前期回本慢,每月挣的钱仅够还部分欠款,剩下的窟窿还得填。姑娘看着女儿白天帮女婿跑工地、晚上回家还得做饭收拾,熬得脸色憔悴,心疼得睡不着,没跟女儿商量就收拾行李办了签证,揣着自己攒的几千块私房钱去了韩国。不会韩语、不认路,妈妈去之前在家对着手机学简单的叫卖词,把“烤冷面、热乎的”“多少钱一份”写在小纸条上,反复念到顺口;烤冷面手艺也是特意提前练了一周,调料比例调了又调,怕韩国人吃不惯重口,还特意减了盐和辣,连铁板、铲子都是从国内带过去的,就怕到了那边买不到顺手的工具。 摆摊的地方选在小城热闹的夜市,每天下午五点就得出门占位置,冬天韩国气温低到零下十几度,妈妈站在露天摊位前,手冻得通红僵硬,调料瓶都拧不开,只能哈着气搓搓手再接着做;夏天太阳晒得厉害,汗水顺着额头往下淌,后背的衣服湿了又干,却舍不得买一瓶冰镇饮料,说“省一块是一块,多凑点还债钱”。姑娘晚上收完工地的账就去夜市帮忙,母女俩忙到凌晨才收摊,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还要给公婆留热饭,有时婆婆还会抱怨烤冷面油烟大,沾了家里的衣服,从没想过搭把手帮忙收拾,甚至偶尔让姑娘额外做些家务,姑娘看着妈妈默默忍下,也只能装作没听见,怕争执起来让老公为难。 有次妈妈连着摆了半个月摊,累得发烧到38度多,浑身没力气,让老公帮忙看一天摊,老公却借口“工地有活推不掉”推脱,姑娘那天既要守着吊装机对接工地需求,又要去夜市替妈妈摆摊,忙到半夜收摊时,冻得腿都打哆嗦,回到家看着妈妈蜷缩在床上捂汗,终于忍不住哭了。她拉着老公说“我和我妈拼尽全力帮你还债,不是让你理所当然享受的,你要是连这点担当都没有,这日子没法过了”,老公看着她通红的眼睛,又瞥见妈妈手上冻出的冻疮、姑娘掉得稀疏的头发,才彻底醒悟过来。之后他再也不偷懒,主动多接工地活,晚上收工就去夜市帮娘俩摆摊,收摊后还会主动做饭收拾,甚至会学着说中文跟丈母娘道谢,公婆也慢慢态度软化,偶尔会提前在家煮好热汤等着娘俩回去。 其实跨国婚姻从不是靠一时冲动就能长久,姑娘的付出不是盲目妥协,是源于对老公的爱,可这份爱里,藏着太多对娘家的亏欠、对自己的委屈,若不是妈妈心疼女儿一路兜底,若不是老公后期及时醒悟,这份真心很可能被辜负。很多人羡慕跨国婚姻的新鲜,却忽略了背后要面对的家境差异、观念隔阂,真正能走下去的,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双向的珍惜——姑娘体谅老公的难处,妈妈心疼女儿的不易,老公后期扛起责任,这份互相迁就的真心,才撑得起还债路上的苦,也能熬出往后的甜。反观有些婚姻里,一方拼尽全力付出,另一方却心安理得索取,最后只会把感情耗光,毕竟再好的感情,也经不住一次次的忽视与敷衍。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