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凭一己之力把果农干翻!云南,男子收购冰糖橙,和女子说好要全黄的,可第二天到果园发现大半都是绿的,男子避免果农损失,称会收走摘下来的,其他不要了,但要女子把多余的空箱钱退了,女子不愿意,说他们那里果有点黄就是熟的了,男子来到他们地方就要按照他们的规矩来,要求男子懂得入乡随俗。 谁懂收购商跑产地收果的难?男子做冰糖橙收购五年,常年开着货车穿梭在云南、湖南的冰糖橙产地,为了收优质果,天不亮就往果园赶,蹲在果树下一个个挑,捏果肉测成熟度、掰果皮看糖分,生怕收了次果砸了自己多年攒下的口碑。这次跟女子订果前,特意当着她的面摘了全黄的果子尝,确认甜度够、果肉饱满才定的规矩,说好只收全黄果,提前订了200个空箱,每个成本2块,想着收完直接装箱运走,省得来回折腾。可到了果园一看,摘下来的果子堆在地上,大半都是绿黄相间的,蹲下去捏了个,果肉发紧,掰开一点尝了口,又酸又涩,眉头瞬间皱成一团——这种半熟果,批发给水果店、电商,人家肯定退货,就算低价处理,也得亏人工、运费,根本不划算。 他没当场发火,知道果农种果不容易,风吹日晒浇水施肥,果子挂在树上怕旱怕涝,摘下来没人要,大概率会烂在地里,白忙活一场。所以才松口说收走已摘的,没追究她违约的责任,只想着要回多余空箱的钱,毕竟空箱没用到,留着下次还能凑活用,400块钱不多,却是实打实的成本。可女子压根不领这份情,叉着腰站在果子堆旁,语气硬邦邦的,半点愧疚没有,反倒倒打一耙说他要求太高。所谓“有点黄就是熟”,根本就是自欺欺人,懂行的都知道,冰糖橙成熟有明确标准,果皮全黄、果蒂新鲜、糖分达标才算熟,半绿果酸涩难咽,别说卖钱,自己吃都没人愿意要,她嘴里的“本地规矩”,不过是急着出手半熟果、怕烂在树上的遮羞布。 周围几个附近的果农听见动静围过来,有实在人私下拉着男子小声说,今年雨水多,冰糖橙熟得比往年晚,女子怕果子挂在树上遭病虫害,又怕后续没人收购,就急着提前摘了,想着蒙外地收购商不懂,没成想碰到他这种懂行的,只能拿“入乡随俗”强撑。这话戳中了关键——入乡随俗,随的是当地的风土人情、合理习俗,不是纵容不讲诚信、违背行规的投机取巧。男子跑过那么多产地,从来尊重当地果农的习惯,可尊重是相互的,他体谅女子种果不易留了余地,女子却把这份体谅当软弱,拿着歪理硬刚,连本该退的空箱钱都不愿让,半点做生意的诚信都没有。 后来男子看着地上已摘的几十斤果子,叹了口气还是让工人装了车,空箱钱没要回来,临走时跟女子说“做生意靠的是诚信,你这样蒙人,下次没人敢来收你的果了”,女子却扭头回了屋,压根没往心里去。可她没想想,果农靠果子谋生,口碑比啥都重要,短期蒙混能赚点小钱,长期下来,收购商们传开了,没人敢来这儿收果,她的果子烂在地里,损失只会更大;更甚者,还会连累周围正经种果的农户,人家辛辛苦苦等果子全熟了再卖,却因为她的投机取巧,让收购商对整个产地的果子存了戒心,最后一起受影响。 男子的厚道,不是软弱,是见过太多果农的不易,愿意多一份包容;可女子的蛮横,不是坚持本地规矩,是丢了诚信底线,把小聪明用错了地方。做生意从来没有“单方面的规矩”,只有相互体谅、守住诚信,才能长久——收购商要优质果保口碑,果农要守标准树信誉,你给我合格的产品,我给你合理的价钱,这才是买卖该有的样子。拿“入乡随俗”当借口蒙骗他人,看似占了小便宜,实则砸了自己的生计,终究得不偿失。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