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年间,浙江布政使王亶望嗜吃如命,尤其痴迷两道菜:活驴肉丝与酒坛填鸭。 在

蕊蕊聊过去 2025-08-19 14:22:19

清乾隆年间,浙江布政使王亶望嗜吃如命,尤其痴迷两道菜:活驴肉丝与酒坛填鸭。 在清朝乾隆时期,一个看似太平的年代里,一位官员的贪婪胃口竟能吞下整个省份的赈灾银两?王亶望的奢靡生活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腐败链条,最终又如何引爆震惊朝野的大案? 说起清乾隆年间的甘肃冒赈案,得从王亶望这个人讲起。他是山西临汾人,乾隆十五年考中举人,从基层县令干起,一步步爬到高位。乾隆三十七年,他当上甘肃布政使,管着全省的钱粮和民政。那时候甘肃穷,土地干旱,百姓日子苦巴巴的,本该多想想怎么帮老百姓过好日子,可王亶望一到任,就开始琢磨怎么中饱私囊。他跟陕甘总督勒尔谨商量,以捐监的名义收钱,说是赈济灾民,其实是上下串通,贪污公款。甘肃这地方,本来仓储就不够,他却假报灾情,开捐纳监,收上来的银子大半进了自家腰包。短短几年,贪的银两就上千万两,这在当时可是天文数字。官场风气就这样,一人带头,大家跟着学,从道台到县令,全省113个官员牵扯进来。老百姓呢?本该拿到的赈粮,一粒都没见着,全成了这些人的私产。 王亶望的奢华生活,在民间流传着不少说法。据野史记载,他特别贪吃,府里后院养着壮驴,专为一道活驴肉丝。厨子选准驴身上肥嫩部位,当场割肉,驴疼得叫唤,用热铁止血,很快就炒出一盘鲜肉丝。另一道酒坛填鸭,更费工夫,把活鸭塞进绍兴酒坛,底留小孔排粪,每天灌猪油拌饭,养七天,鸭子肥得像球,肉嫩如豆腐。这些吃法听着残忍,但反映出他穷奢极欲的本性。府里天天宴席,仆役忙活不停,耗费的钱粮全是从公款里抠出来的。甘肃本就穷,他却这么挥霍,百姓的血汗钱就这样糟蹋了。 乾隆四十一年,王亶望升甘肃巡抚,权力更大,手里握着全省军政大权。捐监冒赈的事干得更欢,勒尔谨奏本上报朝廷,说甘肃年年旱灾,需要捐粮赈济。实际上,甘肃那几年雨水正常,没啥大灾,可他们层层造假,报上去的灾情越来越严重。乾隆皇帝一开始信了,还批准继续开捐。可纸包不住火,乾隆四十五年,王亶望调任浙江巡抚,刚到任没多久,甘肃就有人告状,说捐监的事全是骗局。皇帝派人查,案子一下炸开锅。原来,从乾隆三十九年到四十六年,甘肃官员集体贪污,侵吞赈银1500多万两,相当于全国一年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这案子牵连广,113人中,56人判死刑,18人绞监候,其他的革职充军。追回的赃银281万两,可见贪得有多狠。   王亶望在浙江被抓,审讯时啥都招了。乾隆四十六年秋,他被斩首示众,家产抄没,一点不剩。这案子不光是贪污那么简单,它暴露了封建官场的问题:权力没人监督,官员就容易腐化。乾隆皇帝震怒,下令严查,可这也只是治标,没触及根子。回想王亶望从甘肃布政使到巡抚的路,他一开始或许还有点干事的心思,但一沾上钱,就变了味。奢靡的吃喝,不过是贪腐的外衣,根子上是脱离群众,忘了为民的本分。在我们今天看来,这事提醒大家,反腐得常抓不懈,党员干部要守住底线,别让小贪酿成大祸。 甘肃冒赈案后,朝廷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乾隆晚年虽有衰象,但这案子多少震慑了官场。野史里那些吃驴肉、填鸭的故事,虽是传闻,却生动地刻画了官员的腐朽面。  

0 阅读:68

猜你喜欢

蕊蕊聊过去

蕊蕊聊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