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挽留,美国不收留,被夹在中间的李嘉诚,要玩不转了!李嘉诚向美国出售港口,大公报四次三番喊话提醒,被他当作耳旁风,而本该促成签约的美国,也在关键时刻消失,这时才发现玩脱了,却已经为时已晚! 2025 年初,这位商界大佬旗下的长江和记抛出个大计划,要把散布在 23 个国家的 43 个港口打包卖给美国贝莱德,标价 228 亿美元。 这其中,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和克里斯托瓦尔港口最惹眼,光是去年就为运河里 39% 的集装箱货船提供服务,说是扼住全球贸易的咽喉都不为过。可谁能想到,这笔看似稳赚的买卖,如今却让李嘉诚卡在了中美之间进退两难。 事情刚开始时,港媒就敲起了警钟。《大公报》三番五次提醒,这些港口遍布全球关键航道,早就不是单纯的生意了。 香港青年时事评论员许鸿鹄说得明白,20 多个国家的港口资产打包交易,怎么看都逾越了 "单纯企业行为" 的界限。可李嘉诚团队一门心思认定这是 "纯商业操作",觉得有美国资本巨头贝莱德兜底,煮熟的鸭子飞不了。 他们大概忘了,巴拿马运河这两个港口的经营权是 1997 年拿到的,2021 年刚延长到 2047 年,这种战略资产的转让,哪能只算经济账? 更让李嘉诚措手不及的是,本该接盘的美国突然没了动静。问题就出在那个叫 CFIUS 的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身上。这个由国防部、国土安全部等 11 个部门组成的机构,专门盯着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外资交易。 别看买家贝莱德是美国公司,但这些港口里藏着的敏感信息可不少 —— 从货柜流向到码头安防系统,哪样不牵扯要害? CFIUS 审查向来对涉及 "重要基础设施" 的交易特别较真,更何况这些港口还掌握着大量国际贸易数据。有消息说,审查员尤其关注巴拿马港口的运营数据是否可能泄露,毕竟这可是美国东海岸与亚洲贸易的必经之地。 这时候李嘉诚才发现,自己把事情想简单了。他以为把资产卖给美国公司就能高枕无忧,却忘了美国的 "国家安全" 大棒从不看买家国籍。 CFIUS 审查手册里写得明明白白,被收购资产的战略价值才是核心,而且特别 "关照" 涉及地缘敏感地区的交易。 美国国会里早就有人嘀咕,这些港口以前由中资背景的公司运营,就算卖给贝莱德,技术系统里的 "中国痕迹" 能彻底清除吗?这种顾虑让审查进程一拖再拖,说好的签约日期成了泡影。 而中国这边,态度也相当明确。长江和记这次出售的资产里,特意把中国内地和香港的 10 个港口排除在外,明摆着是要剥离海外资产。 这些年李嘉诚持续减持中国资产的操作,早就引发了舆论讨论。如今他遇到麻烦,想找国内支持自然没那么容易。 《大公报》的评论说得透彻:企业逐利无可厚非,但不能眼里只有账本,忘了战略资产的特殊意义。这种情况下,所谓 "中国不挽留",更像是市场对其长期战略选择的自然反应。 更要命的是这笔交易暴露了全球化资本的困境,李嘉诚这些年在欧洲港口砸了不少钱,本想打造 "非中即西" 的安全垫,却没料到中美博弈下根本没有中间地带。 美国这边拿着 "国家安全" 的尺子仔细丈量,中国这边看着你急着剥离资产也懒得伸手。贝莱德虽然财大气粗,面对 CFIUS 可能要求的资产剥离也犯怵 —— 要是把巴拿马港口这种核心资产剔除,剩下的码头价值就得大打折扣。 市场已经给出了反应,长江和记的股价从宣布交易到现在跌了不少,190 亿美元的预期现金收益成了镜中花。那些等着资金周转的项目开始紧张,原本规划好的投资节奏全被打乱。 有分析师说,这事儿最尴尬的是李嘉诚想靠美国资本避险,结果撞上了美国最敏感的审查红线;想回头找中国市场,却发现这些年疏远的关系没那么好修复。 说到底,这港口交易就像面镜子,照出了跨国资本在大国博弈中的脆弱。以前李嘉诚靠着 "东方不亮西方亮" 的策略叱咤风云,可现在中美之间的裂缝越来越大,哪还有左右逢源的空间? CFIUS 的审查还在继续,贝莱德的耐心怕是有限,被夹在中间的李嘉诚终于体会到什么叫骑虎难下。这世上哪有只赚不赔的买卖,尤其是把战略资产当成普通商品倒卖的时候,早晚得为自己的 "精明" 付出代价。 当初要是听进《大公报》的提醒,也不至于现在两边不讨好,落得个 "美国不收留,中国不挽留" 的尴尬境地。
中美金融暗战打响,美国不装了,要硬抢了,但中国却是另一景象 美国政府最近居然
【3评论】【2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