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大阅兵后,面对西方的恶意曲解,高志凯教授硬核回怼:我可不是针对你一个,我是

鉴清评趣 2025-09-09 11:40:22

93 大阅兵后,面对西方的恶意曲解,高志凯教授硬核回怼:我可不是针对你一个,我是说在场的诸位,全是废物!你们得谢天谢地,这些先进武器是被中国人掌控着。 高志凯教授的回应视频在社交平台疯传时,评论区还带着几分戏谑——这位常以儒雅形象示人的国际关系学者,这次竟直接甩出数据炸弹:当美方代表在日内瓦质问“中国军费增长过快”时,他掏出白纸黑字算盘:“美国军费占GDP3.5%,中国只有1.3%,到底谁在扩张?”更绝的是那句“你们该庆幸这些导弹握在中国人手里”,瞬间让西方媒体的“中国威胁论”成了自打耳光的荒诞剧。 这场交锋的导火索,要追溯到阅兵式上亮相的东风-61弹道导弹。这款采用乘波体气动设计的“航母杀手”,被外媒称为“改变印太战略平衡的终极武器”。 但真正让西方破防的,是中国在核力量领域的克制——当高志凯亮出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数据:美国实战部署核弹头1770枚,中国仅24枚处于战备状态时,美方代表的质询瞬间变成了大型社死现场。 这场辩论的戏剧性转折,藏在那些被刻意忽略的历史细节里。美媒指责中国“淡化飞虎队贡献”,却绝口不提1931-1941年间美国对日出口的2.3亿美元战略物资;他们渲染“中国军舰挑衅”,却选择性失明于美军航母战斗群在南海的常态化巡航。 高志凯的回应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剖开了西方叙事里的双重标准:“你们见过中国军舰开到佛罗里达海岸吗?” 数据背后的战略博弈更耐人寻味。中国军费占GDP比例长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却能在量子通信、高超音速武器、人工智能等领域实现弯道超车。这种“四两拨千斤”的科技突围,让习惯了用航母数量衡量国力的西方分析师集体失语。 当高志凯说出“中国140多个贸易伙伴,没一个是靠航母逼着签合同的”时,现场响起的掌声,何尝不是对霸权逻辑的无声嘲讽? 这场交锋的余波仍在发酵。印度社交媒体上,网民正热议高志凯此前支持印度拒绝美国石油制裁的立场;日本右翼媒体则酸溜溜地承认,中国展示的无人机蜂群技术“比自卫队领先至少十年”。 更微妙的是,原本计划在菲律宾部署中程导弹的美军,突然宣布推迟相关计划——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或许比任何阅兵式都更具震慑力。 回看整个事件,最讽刺的莫过于西方媒体的自相矛盾。他们一边渲染“中国军事威胁”,一边对东风-61的精确制导技术惊叹不已;一边指责中国“破坏地区平衡”,一边对美军在亚太的军事存在视而不见。这种精神分裂式的报道,暴露的不仅是认知偏差,更是对新兴大国崛起的深层焦虑。 当高志凯说“这些武器在中国人手里是和平之盾”时,他道出了一个被西方选择性遗忘的真理:真正的军事威慑,不在于武器本身的破坏力,而在于使用者的战略定力。 从朝鲜战场上的“钢少气多”到如今的高科技军备,中国始终保持着“不惹事也不怕事”的清醒。这种定力,或许才是让某些国家真正夜不能寐的东西。 这场舆论战给全球观众上了一堂生动的现实课:当某些国家还在用冷战思维解读世界时,中国已经用实际行动重新定义了力量与责任的边界。 那么,对于这件事,你们如何看待这场跨越太平洋的观念交锋?在您看来,新兴大国该如何在展示实力的同时避免误判?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见解。

0 阅读:0
鉴清评趣

鉴清评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