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乔羽为《上甘岭》主题曲写歌词,半个月没写出一个字。出去散心,看见几个

趣史小研究 2025-09-20 17:38:37

1956年,乔羽为《上甘岭》主题曲写歌词,半个月没写出一个字。出去散心,看见几个孩子嬉水,脑袋里一下子就跳出4个字,然后一气呵成就写完了歌词,可导演却要改掉这4个字。 乔羽这人,写词是把好手,可这次,他真是碰上了硬茬。导演的要求高得吓人:歌词既要写出上甘岭战役的残酷,又得有温度,还得保证能流传个几十年。 这不就是让厨子拿萝卜雕出龙凤呈祥,还得保证味道是满汉全席级别吗? 乔羽把自己关在屋里,稿纸铺了一桌子,可半个月过去,愣是一个字没写出来。那感觉,就像嗓子眼儿里卡了根鱼刺,不上不下,难受得紧。导演沙蒙呢,也是个急脾气,几乎天天跑来敲门:“乔羽同志,歌词有眉目了吗?” 这催稿的频率,比前线的炮弹还密集。 乔羽不是没想过按老路子写,什么“风烟滚滚唱英雄”之类的,写出来肯定也像模像样。可他总觉得差点意思,上甘岭那种惨烈的仗,牺牲了那么多年轻的生命,光喊口号太空了。他想写点不一样的,写点能戳到人心窝子里的东西。 就这么憋着,眼看时间一天天过去,乔-羽的头发都快被自己薅秃了。实在没辙,他决定出去走走,换换脑子。那天长春的天气不错,他信步溜达到一条小河边。河水清澈,几个孩子正在水里嬉戏打闹,水花溅得到处都是,笑声清脆得像风铃。 看着这无忧无虑的画面,乔羽心里突然咯噔一下。他想起了自己在江西看到的长江,那滚滚东逝的江水,两岸随风摇曳的稻花,不就是战士们誓死保卫的大好河山吗?战士们在前线流血牺牲,为的不就是让家乡的孩子们能像眼前这般嬉闹吗? “一条大河”! 这四个字像一道闪电,瞬间劈开了乔羽混沌的思绪。灵感来了,挡都挡不住。他赶紧跑回去,拿起笔一气呵成,写下了那段后来家喻户晓的歌词: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写完,乔羽长舒一口气,心里那块大石头总算落了地。他兴冲冲地把歌词交给导演沙蒙,本以为能得到一顿猛夸,结果沙蒙看完,眉头却皱了起来。 “乔羽同志,这歌词写得是真美,有画面感。”沙蒙顿了顿,指着第一句说:“但这‘一条大河’是不是不太合适?咱们电影叫《上甘岭》,总得提一下长江或者朝鲜的江吧?你写个‘一条大河’,别人不知道说的是哪条河啊。” 导演的意思很明确,想把“一条大河”改成“万里长江”。 这下轮到乔羽不乐意了。他说:“导演,咱们中国有多少条河?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一条自己的‘母亲河’。你写长江,黑龙江的人怎么想?你写黄河,珠江边上的人又怎么代入?只有写‘一条大-河’,才能让全中国的老百姓都觉得唱的是自己的家乡。” 这俩文化人,一个从电影整体性考虑,一个从歌曲的普适性出发,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官司打到了摄制组的领导那儿。领导们听完两人的陈述,也是左右为难。 就在这时,为这首歌谱曲的作曲家刘炽站了出来。他把曲子哼唱了一遍,那旋律悠扬婉转,配上乔羽的词,一下子就把人带进了那个诗意的境界。刘炽说:“我觉得‘一条大河’好,它有种说不出的亲切感,能唱到每个人心里去。” 有了作曲家的力挺,再加上大家反复品味,最终还是保留了乔羽的原创。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是多么的明智。 《我的祖国》这首歌,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恰恰就在于它没有局限于某一场战役,某一条江河,而是升华到了对整个祖国的热爱。 它用最朴素的语言,描绘了最动人的画面,唤起了所有中国人共同的记忆和情感。 上甘岭战役是何等的惨烈。美军先后投入6万余兵力,发射了190多万发炮弹,投下5000多枚炸弹。在总面积不到4平方公里的两个高地上,志愿军将士硬是凭着血肉之躯,顶住了敌人43天的疯狂进攻,把阵地削低了两米。坑道里,战士们缺水缺粮,甚至要靠喝尿来解渴,但他们没有一个人退缩。 电影里那个一个苹果传来传去,最后每个人只咬一小口的故事,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就是在这样残酷的背景下,诞生了《我的祖国》这样一首温柔而充满力量的歌曲。它没有直接描写战争的血腥,却用“姑娘好像花儿一样,小伙儿心胸多宽广”这样的歌词,告诉世人,我们的战士为何而战。他们保卫的,正是这片可以自由嬉戏、可以放声歌唱的土地。 后来,这首歌由歌唱家郭兰英演唱,她那清澈嘹亮的嗓音,更是把歌曲中的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歌曲先于电影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迅速火遍大江南北。等到电影《上甘岭》上映时,几乎人人都能哼唱“一条大河波浪宽”了。 说到底,艺术创作这东西,有时候真的需要一点“不讲理”的灵光一现,也需要一点坚持自我的固执。如果乔羽当初顺着导演的意思改了词,或许我们今天听到的就是一首不错的战歌,但绝不会是这样一首能够跨越时代、感动几代人的不朽经典。 那一刻,河边的孩子,长江的波浪,最终都汇入了乔羽笔下的“一条大河”,也流进了每个中国人的心里。

0 阅读:2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