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把菲律宾学者问住:1898年条约里,黄岩岛到底写没写?”高志凯在菲律宾抛出这句追问,现场瞬间安静。三分钟后,掌声炸裂。 高志凯的这番话不仅让黄岩岛主权争议有了新的讨论焦点,更让人看到民间声音在国际舞台上的力量。 高志凯的提问直击要害。1898年美国和西班牙签订的《巴黎条约》,是菲律宾领土范围的法律源头。 条约里清清楚楚地划了一条线,菲律宾的领土西边不能超过东经118度,而黄岩岛的位置在东经117度51分,明明白白在线外面。 这个地理常识般的证据,让现场支持菲律宾主张的学者一时找不到反驳的话。有意思的是,菲律宾自己的媒体也曾提到过这个条约的边界划分,只是后来渐渐不再提起。 这种被忽略的历史细节,在高志凯的追问下重新浮出水面。 有菲律宾学者事后坦言,他们平时讨论黄岩岛问题,更多关注近年来的局势变化,很少回溯到百年前的条约文本。 高志凯指向的不仅是一份文件,更是一种思考方式,谈论主权问题,不能脱离历史根源。这种从源头梳理的方法,让复杂的争议变得清晰起来。 就像网友说的,道理不怕摆出来,就怕有人故意绕圈子。 历史证据远不止这一份条约。中国渔民世代在南海作业,他们的《更路簿》里早就记录了黄岩岛的位置和航行路线,这是代代相传的生活印记。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科研队多次登上黄岩岛考察,在岛上留下了科学考察的痕迹。这些实实在在的历史痕迹,比任何口号都更有说服力。 而菲律宾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才开始对黄岩岛提出主张,这中间几十年的沉默,本身就是值得推敲的细节。 高志凯的发言之所以能引起共鸣,在于他用了最简单的方式讲清复杂的问题。他没有堆砌专业术语,而是拿地图指位置,拿条约念条款,让在场的每个人都能看明白、听清楚。 这种接地气的沟通方式,在国际争议中往往最有效。菲律宾国际安全研究学会主席罗万伟就曾提到,中菲之间应该多些这样基于事实的对话,而不是被外部势力带着走。 罗万伟因为频繁倡导中菲友好,在菲律宾国内受到不少压力,但他始终坚持“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这种理性声音和现场的掌声一样,都说明真相自有力量。 就在九月初,中国刚批复建立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菲律宾方面反应强烈,不仅拉拢其他国家搞所谓“联合巡航”,还派船试图闯入黄岩岛海域,被中国海警依法驱离。 再看高志凯的发言就像一股清流,把争议拉回事实层面。国际上讨论南海问题时,常常被地缘政治等复杂因素裹挟,而忽略了最基本的历史和法律依据。高志凯用一份条约、一张地图,就把问题的核心展现在大家面前。 民间声音的力量在这一刻充分显现。过去提到主权争议,大家更多关注官方表态和外交辞令,而高志凯作为民间学者,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清道理,让国际社会看到中国立场背后的历史逻辑。 这种民间外交的优势在于更灵活、更贴近普通人的认知方式。就像网友说的,专家就该这样用专业知识为国家发声,不是空喊口号,而是拿出真凭实据。 现场的掌声也藏着另一层含义。它不仅是对高志凯发言的认可,更可能包含着对理性讨论的期待。南海问题复杂敏感,涉及多方利益,但越是这样,越需要基于事实的对话。 菲律宾国内并非没有理性的声音,像罗万伟这样的学者就一直呼吁通过对话解决分歧,而不是依靠外部势力。高志凯的提问和证据,恰好给这些理性声音提供了支持。 这场辩论也给我们带来启示。在国际舞台上讲述中国故事,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关键是拿出扎实的证据。 历史文件、地理坐标、民间记录,这些都是最有说服力的材料。高志凯的做法证明,只要把事实讲清楚,就能赢得理解和尊重。 同时这也提醒我们,面对复杂的国际争议,要保持理性和耐心,用事实说话比任何情绪化表达都更有力量。 黄岩岛的主权争议不会因为一次辩论就结束,但高志凯在马尼拉论坛的这个瞬间,让人们看到了解决争议的一种可能路径,回归历史、尊重事实、理性对话。 当更多人能像这样用证据说话,用道理沟通,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就会更加客观全面。
“一句话把菲律宾学者问住:1898年条约里,黄岩岛到底写没写?”高志凯在菲律宾抛
波览历史
2025-09-22 15:45:48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