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直击要害!网上有人发表言论,如果台湾不是中国的,那当年满清凭什么把它割让给

是逸屹呀 2025-10-15 13:40:14

一句话直击要害!网上有人发表言论,如果台湾不是中国的,那当年满清凭什么把它割让给日本?   网上有人曾抛出一个问题,看似简单,却直击要害:如果台湾不属于中国,那清廷当年凭什么把它割让给日本?这真是一个逻辑上的“降维打击”,因为它一下子触碰到了两条最根本的链条:一条是冰冷的国际法理,另一条是滚烫的民族情感。   从那份改变了无数人命运的《马关条约》说起,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签下了这份丧权辱国的条约,白纸黑字写着“永久割让”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但法律的精妙就在于,任何“割让”行为,都默认了一个前提,必须拥有这件东西的所有权,日本接受“割让”这个法律形式,等于间接承认了清廷对台湾的主权,   几十年后,历史走到了另一个节点,1943年的《开罗宣言》,由中、美、英三国共同发布。文件里用了一个极其关键的词:“归还”,宣言规定,日本从中国窃取的所有领土,比如台湾和澎湖,必须“归还”中华民国。   “归还”这个词,不是凭空创造,而是精准地呼应了当年的“割让”,归还失物,前提是这件物品有合法的主人,在场的签署国对此没有任何异议,这等于在国际法层面,完成了从“确认所有权”到“执行所有权回归”的闭环,这个逻辑链条,严丝合缝。   更有意思的是,当1945年10月25日,日军在台北签字投降,台湾民众将这一天称为“光复节”,“光复”这个词,和“归还”在精神内核上是完全一致的,都意味着收回失地,物归原主,法律和文化,在这里奇妙地达成了共识。   但如果说法律文件是骨架,那民众的情感认同就是血肉,就在1895年,当割让的消息传来,台湾军民并没有束手就擒,从6月基隆失守到10月台南陷落,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进行了一场悲壮的抵抗,这不只是一场军事冲突,这更像是一次用生命进行的身份投票,他们用行动表明,自己不接受被从母亲怀中夺走的命运,这种发自内心的归属感,被清清楚楚地写进了《台湾光复》这样的史料里,是任何条约文字都无法磨灭的情感印记。   这种情感纽带,穿越百年,依然强韧,台湾著名评事人宋楚瑜的个人经历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长背景让他对家国历史有着深刻的理解,他曾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说,自己是“中国人,也是吃台湾米的台湾人”,话音刚落,掌声雷动。   他认为过去两岸的分歧,是如何建设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不要分裂中国的问题,这种根植于血脉的历史联结,是任何政治力量都难以切断的,当他观看大陆的九三阅兵,感慨中华民族已经强大到不容任何领土被践踏时,流露的是一种超越党派的文化与历史共鸣。   所以台湾属于中国,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一边有《马关条约》和《开罗宣言》这样环环相扣的法理铁证,另一边有从1895年武装抵抗到今天两岸共同纪念抗战胜利这样从未断裂的情感共鸣。   无论是冰冷的条约,还是温热的血脉,都指向了同一个结论。任何试图割裂这条法理与情感双重链条的言论,在历史的厚重与逻辑的清晰面前,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以上信息来源于经济日报 “台湾地位未定”谬论可休矣

0 阅读:24
是逸屹呀

是逸屹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