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个疑惑,以前我国没大量出口稀土的时候,美国那些先进的隐形战斗机和芯片是咋造出来的?其实这问题说白了特简单,内行人一句话就能点透:有矿不等于能用,真正的底气是技术,这才是硬核王牌。 很多人想不通一个事儿,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搞F-117、F-22这些顶尖战机的时候,中国的稀土还没什么动静,那他们的“魔法材料”是哪来的?这背后藏着一个大实话:稀土的真正力量,从来不埋在土里,而是藏在工厂里一连串高难度的“变身”过程里。 美国本土其实从不缺稀土,加州的芒廷帕斯矿,早在50年代就开工了,是个世界级的大矿,在六七十年代,美国靠着它不仅自给自足,甚至还把全球三分之一的出口市场都给包了,可有矿不等于有牌,巴基斯坦也能挖出纯度60%的矿石,印度建的产业园也能搞到99.5%,但这些说白了都是半成品,高端设备根本用不上,稀土是17种元素的混合物,没本事把它们精细地拆开,手里那堆矿就只能是廉价的“土”。 而分离提纯这一步,是技术、成本和环保的三重考验,一道巨大的鸿沟横亘于此,美国以前用的老办法,纯度最多也就90%,当时够用了,但时代变了,真正的颠覆来自中国科学家徐光宪院士,他发明的串级萃取技术,成本只有西方的十分之一,却能轻松把纯度干到99.99%以上,反观美国,芒廷帕斯矿在1996年出了环保事故,处理放射性废料的成本高到离谱,直接导致了本土分离产业的垮掉。 技术断档的代价太大了,2017年矿山重启,纯度上限还是卡在99.9%,连重稀土都处理不了,最后只能把92%的矿石精矿,打包运到中国来加工,这种尴尬,恰恰源于现代科技对纯度的变态要求。 一架F-35战机,身上带着超过400公斤的稀土材料,发动机磁体纯度必须达到99.99%,差一点,在高温下就可能退磁,机毁人亡,而英伟达的顶级芯片,更是依赖中国无锡工厂生产的超纯镝,那工艺需要控制几百个参数,是几十年数据喂出来的绝活。 而就算你拿到了99.9999%纯度的稀土,也只是拿到了面粉,怎么做成面包,又是另一门学问,这恰恰是美国和日本的长项,在发动机涡轮叶片里加多少、怎么加,才能抗住上千度高温?这就是人家的核心机密,日本把纯净的钕、铁、硼做成强力磁铁的技术,也是世界顶尖。 所以即便依赖进口初级原料,美国也并没闲着,他们把这些材料加工成特种合金、激光晶体,再精准地塞进雷达、芯片和发动机里,这种“临门一脚”的系统集成能力,是几十年工业底蕴的体现,也是他们能持续造出尖端武器的原因,同时他们也没躺平,一直在研究替代技术和废料回收。 稀土实力的版图分三层,从地下的矿,到工厂里的技术,再到终端产品的生态,价值一层比一层高,门槛也一道比一道硬,美国的故事告诉我们,丢掉了中间最核心的技术环节,就算坐在金山上,也可能受制于人,想重建这套体系,20亿美元、十几年时间只是起步价,能把“土”变成“金”的完整技术链条,才是任何时候都难以复制的硬核王牌。 以上信息来源于新浪财经 干货:中国掌控90%冶炼产能之下的稀土霸权争夺战
美国对中国船舶的“入港费”昨天正式生效,可执行规则却让整个航运圈看懵了:一艘船可
【5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