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一老乡给西路军电台台长耿锡祥做了一碗面条。耿锡祥狼吞虎咽时无意中一抬头,发现老乡神情不对。他心中一惊,放下碗就跑。 1949 年河西走廊,耿锡祥蹲在一堆土坯前。 油布层层打开,露出带着血锈的电台零件,上面沾着沙枣核碎屑。 “王师傅,12 年了,我带零件回来看你了。” 他声音发颤,把零件放在土坯上。 风卷起荒草,像是在回应,远处传来村民的脚步声,他赶紧把零件包好。 当年救他的铁匠铺成了废墟,可那段生死逃亡的记忆,却越来越清晰。 1937 年补充团牢房,耿锡祥摸着电台零件上的刻痕。 这是他被俘前,战友用刺刀刻的 “革命必胜”,现在成了他的精神支柱。 方纪寿凑过来,把半块杂面饼掰成三份:“省着吃,逃跑时得有力气。”两人偷偷观察牢房守卫的换岗时间,把路线画在破纸上,藏在鞋底。 谁也没提方纪寿化脓的腿 —— 提了,就等于浇灭逃跑的希望。 逃跑当晚,耿锡祥背着方纪寿的枪,跟着另外两名战士翻墙。 刚落地,就听见马家军的狗叫声,三人钻进枣树林,不敢开灯。 年轻战士的鞋跑丢了,脚被扎得直哭,耿锡祥把自己的鞋脱给他:“我扛得住。” 走了半夜,他们躲进山洞,耿锡祥掏出零件,借着月光摸了又摸。 “只要零件在,咱们就能归队,就能给方纪寿报仇。” 他低声说,像是在给自己打气。 在山里躲到第五天,三人的粮食吃完了,只能靠挖草根充饥。 耿锡祥的嘴唇肿得老高,说话都费劲,却还在教战士们识别野菜。 路过一个废弃的驿站,他发现窗台上有半袋发霉的青稞,赶紧藏进怀里。 “这能撑几天,咱们得尽快找到老百姓帮忙。”他把青稞分成三份,自己只留了少的那份。 夜里,他抱着电台零件睡觉,生怕一不留神就丢了 —— 那是归队的唯一凭证。 找到独户人家时,耿锡祥让两名战士躲在树后,自己单独上前。 山羊胡老汉开了门,盯着他看了半天,突然转身进了屋。 耿锡祥心里发慌,手摸向怀里的零件,却看见老汉端着碗热面条出来。 “快吃,吃完赶紧走,马家军常来这巡查。” 老汉的声音压得很低。 耿锡祥刚吃两口,就看见老汉朝院外挥了挥手,他心里一紧,放下碗就跑。 跑了没多远,就听见身后传来马蹄声,耿锡祥钻进山沟,不敢回头。 脚底被碎石划得鲜血直流,他却感觉不到疼,满脑子都是 “不能被抓”。 不知跑了多久,他听见前面传来打铁声,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 王师傅正在铺里打铁,见他浑身是伤,赶紧把他拉进里屋,关上门。 “你是红军吧?我当年受过八路军的救,你说,要我怎么帮你。” 王师傅递过毛巾。 耿锡祥掏出电台零件,眼泪掉了下来:“我想回队伍,可过不了哨卡。” 王师傅盯着零件看了会儿,突然想起什么:“马家军哨卡认打铁的,我教你。” 他拿出铁锤,教耿锡祥握锤的姿势,还教他几句河南话的打铁术语。 “过哨卡时别紧张,就说去兰州送工具,他们不会细查。” 王师傅还把零件藏进工具箱夹层。 第二天一早,两人推着小车出发,耿锡祥的手心里全是汗。 到了兰州铁桥哨卡,马家军士兵拦住他们,翻了翻工具箱。 “你们是哪的?去兰州干什么?” 士兵盯着耿锡祥,眼神警惕。 耿锡祥按王师傅教的,用河南话说:“俺是河南来的铁匠,去兰州给铺子送工具。”他还拿起铁锤,比划了两下打铁的动作,士兵没看出破绽,挥挥手放他们过去。 过了桥,王师傅从怀里掏出几块银元:“拿着,路上用,到了泾川就能找到八路军。” 告别王师傅后,耿锡祥按路线往泾川走,走了整整七天。 到了八路军岗哨前,他深吸一口气,上前说:“我是西路军的,叫耿锡祥,有电台零件为证。” 哨兵起初不信,直到他掏出零件,哨兵才赶紧去上报。 见到八路军干部时,耿锡祥掏出那半块发霉的青稞,哽咽着说:“我回来了。” 干部握着他的手,眼泪掉了下来:“欢迎归队,同志,你受苦了。” 1949 年,耿锡祥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找到了王师傅的家人。 王师傅的儿子拿出一个铁盒,里面装着王师傅当年打铁的锤子:“俺爹说,这是救过红军的锤子。” 耿锡祥接过锤子,眼泪掉在锤头上,发出清脆的响声。 他把电台零件和锤子一起交给当地政府,希望能建个纪念馆,纪念那些帮助过红军的老百姓。 离开前,他在铁匠铺遗址前撒了碗面条,对着土坯鞠躬:“王师傅,谢谢你,咱们的队伍赢了。” 耿锡祥的后人每年都会来纪念馆,给游客讲述当年的故事。 讲解员每次讲到这段历史,都会说:“是老百姓的帮助,让革命的火种得以延续,这份情谊永远不能忘。” 展柜的灯光柔和,映着那些带着岁月痕迹的物件,也映着后人崇敬的目光 —— 那段生死与共的往事,永远刻在人们心里。 主要信源:(人民日报——西路军征战河西走廊的历史回顾)
最初拟定开国上将名单里,原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王建安名列前位,而最后下
【5评论】【3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