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核酸大王”张核子在三年疫情期间趁机牟取“国难财”,通过核酸造假害了无数人,如今,他的结局令人拍手称快。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时,张核子嗅到了“商机”。他旗下的核子基因公司迅速转型核酸检测,两年内在全国45个城市注册了16家检测机构,累计检测量超过7亿人次。 最疯狂时,他的实验室一天能处理百万份样本,网友调侃:“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有张核子。”这种扩张速度背后是暴利驱动。 仅半年时间,张核子通过检测业务狂揽4.5亿元。甚至公司材料上都印着“钱景无限”的字样,毫不掩饰对利润的渴望。 当时核酸检测市场规模超百亿元,张核子凭借先发优势迅速筑起“核酸帝国”。但危机已悄然埋下。为追求效率,张核子的实验室多次因操作不规范被处罚。 2022年,兰州核子华曦实验室将阳性结果录入阴性名单,导致无症状患者自由活动,引发聚集性感染。 类似问题在济南、长沙等地相继出现,罚款却始终不痛不痒:兰州事件仅罚7.35万元,与他数亿收入相比如同九牛一毛。 张核子的造假手段并不高明,却危害极大。实验室工作人员受指使篡改数据,将阳性病例改为阴性,甚至虚报检测人数骗取财政拨款。 最荒唐时,某地居民从未接受检测却收到阳性报告,复查后结果正常。这类事件频发,让公众对核酸检测的信任彻底崩塌。 更恶劣的是,造假直接干扰防疫秩序。阳性患者被误判为阴性后自由活动,成为移动传染源;阴性居民却被拉去隔离,生活全面停摆。 张核子却将责任推给“员工操作失误”,声称“核酸造假要负法律责任,我们从未故意为之”。但这种辩解在铁证面前苍白无力:审计显示,其公司通过造假非法获利达数亿元。 疫情结束后,张核子的商业版图迅速崩塌。他尝试转型预制菜、农业科技、直播带货,但“核酸造假”的标签让消费者避之不及。 更致命的是法律追责。今年1月,因拖欠员工20万元劳动纠纷案款,张核子被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限制高消费。曾经日进斗金的“核酸大王”,竟被20万债务压垮。 他名下的16家企业中,12家已被吊销或注销,存续的4家也经营惨淡。核子基因公司从疫情高峰期5000人规模缩水至500人,关闭了20家分支机构。 张核子的失败,本质是信任体系的崩溃。疫情期间,公众对核酸检测的依赖成就了他的暴富;但当造假行为曝光,反噬也来得格外猛烈。 他试图通过社交媒体重塑形象,自称“创业老兵”,讲述早年做家教攒下第一桶金的故事。但评论区清一色是“核酸造假何时交代?”的质问。 张核子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急功近利商业模式的脆弱。靠国难财起家,缺乏核心价值支撑,注定无法长久。相比之下,那些疫情期间坚守底线的企业,虽未暴富却稳步发展。 张核子的大起大落,是一场关于贪婪与惩罚的现实寓言。他从疫情风口跃上财富巅峰,却因践踏底线跌入深渊。 当他因20万债务被限高时,无数人拍手称快:这不是幸灾乐祸,而是对社会正义终将到来的信心。 他的故事提醒所有人:快钱易赚,信任难建;投机取巧终被反噬,诚信才是最长久的商业智慧。 参考资料: 《张核子持股16家企业12家已被吊销或注销》——灵台发布
一女子家里来了相亲的对象,她本来迷迷糊糊才睡醒,被迫早起营业,两位媒人正在
【2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