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郑州,一老人收破烂时,捡了2瓶没有包装的液体,打开后还能闻到酒味,老人以为是白酒,就喝了半斤多,结果人很快晕了过去!送往医院后,医生发现那是酒精型的防冻液,由于国内没有特效药,只能通过注射白酒解毒。 10月的郑州,67岁的王大爷像往常一样在小区翻找废品。垃圾桶边两个透明瓶子引起他的注意:没标签、没包装,打开一闻却有股酒香。 这位平时连散装白酒都舍不得买的老人,如获至宝地把瓶子塞进编织袋,盘算着中午解馋。几小时后,他在树荫下倒出半斤多“白酒”一饮而尽。 可酒劲还没上来,先来了头晕眼花,天旋地转中直接栽倒在地。邻居发现时,老人已昏迷不醒,急救车呼啸着把他送进医院。 急诊室里,医生盯着化验单倒吸凉气:血液中乙二醇和甲醇浓度爆表!“这是防冻液中毒,20毫升就能要命,他喝了300毫升!” 主治医生立刻判断必须用白酒解毒:原来防冻液和真酒在人体内会争夺同一种代谢酶,灌服高度白酒能“骗”过酶先去分解乙醇,从而阻止毒物转化,为洗胃争取时间。 监护仪滴滴作响,王大爷的肾脏指标已亮红灯。护士通过鼻饲管将50度白酒缓缓注入胃中,每天一斤的量连续输注。家属看得目瞪口呆:平时劝他戒酒,此刻却要靠酒精续命。 这种看似荒诞的疗法,实则是无奈之举。防冻液主要成分乙二醇本身毒性不强,但进入人体后会变成草酸结晶,像玻璃渣一样堵塞肾小管。 更棘手的是,全球公认的特效解毒剂“甲吡唑”在国内尚未上市。医生们只能退而求其次,用白酒中的乙醇竞争代谢通道。 这套方案要求精密控制血酒精浓度,稍有不慎就会加重肝脏负担。王大爷的遭遇并非个例。 去年河南驻马店一位六旬老汉,误喝分装在饮料瓶里的防冻液后,送医时血液已凝固成胶冻状,最终因肝肾衰竭去世。 防冻液误食事件频发,与其物理特性直接相关。乙二醇无色无臭带甜味,常温下黏稠度类似糖水,极易被误认作饮料。 更讽刺的是,为防发动机冻结,厂商常添加酒精成分,这让防冻液闻起来更像白酒。汽车维修工、环卫工人、拾荒老人成高危群体。 他们常接触废弃容器,又缺乏化学品辨识知识。就像网友吐槽:“把毒液装进矿泉水瓶,相当于给手枪套上糖果包装。” 事故背后暴露的问题更值得深思。多数家庭习惯用饮料瓶分装防冻液、农药等液体,贴上标签的不足三成。汽车保养店常将废防冻液直接倒入普通垃圾桶。 更关键是公众认知盲区。很多人不知道,防冻液中毒有潜伏期:初期像醉酒,几小时后才开始肾痛、视力模糊,等出现症状时已错过最佳抢救期。 改变需要多方发力。社区可设置危险废物回收点,用积分兑换鼓励居民规范丢弃。生产企业不妨学习国外经验,在防冻液中加入苦味剂,让人一闻就避而远之。 这场事故映照出底层生存者的艰辛,更敲响公共安全的警钟:当一瓶白酒既能载舟亦能覆舟时,比“以酒攻毒”更重要的,是筑牢那道阻止危险品流向垃圾桶的防线。 参考资料: 《67岁大爷以为捡到白酒喝300毫升进ICU,实为防冻液,医生:20毫升可致命,或面临肾衰竭等后遗症》——红星新闻
”河南郑州,一老人收破烂时,捡了2瓶没有包装的液体,打开后还能闻到酒味,老人以为
周律鸣法
2025-10-20 18:56:5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