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稀土这张牌会变得越来越大,美国经济学家诺亚·史密斯警告:“如果中国了解到它对稀土的控制是一张王牌,它可以用它从其他西方国家要求任何它想要的东西。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稀土,顾名思义,是一类化学元素,它们虽然在地球上并非绝迹,但高质量、可用于工业的稀土资源却极其稀缺。 它们在现代高科技产业中无处不在:从智能手机的屏幕到电动车的电机,从风力发电机组到军用导弹制导系统,几乎每一项关键技术都离不开稀土。更重要的是,其中某些关键稀土元素的提取和精炼工艺极其复杂,全球几乎没有哪一个国家能轻易实现自给自足。 这也是为什么史密斯会用“王牌”来形容中国的地位。长期以来,中国凭借庞大的矿产储备和完善的生产链,稳稳地占据了全球稀土供应的半壁江山。而美国,这个自诩科技领先的国家,却在稀土供应上严重依赖中国。 回顾几年前,特朗普政府因为稀土出口问题,曾扬言要对中国加征100%的关税,意图用贸易手段迫使中国让步。 这种强硬的威胁,表面看是经济博弈,但背后折射出的却是美国对于战略资源依赖的焦虑——当时,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国会就稀土问题作证,甚至语无伦次,显示出面对这种局面,美国的心态并不稳。 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专家格蕾丝林·巴斯卡兰曾指出,美军目前最先进的一些装备几乎完全依赖中国稀土永磁体。例如,F-35战斗机、宙斯盾驱逐舰的雷达系统以及多种精确制导导弹,它们的核心部件都离不开中国稀土。 这意味着,一旦稀土供应链出现问题,美国的军事优势将面临严重威胁。对任何国家来说,军工产业的稳定和技术优势是战略安全的根基,而稀土正是这个根基的隐形支撑。 美国过去多年也尝试通过本土开发来摆脱对中国的依赖。像MPMaterials的硫酸稀土项目和莫利矿业的精炼计划,都是为了建立国内稀土生产链。但实际情况是,这些项目要么产能有限,要么技术难度高,短期内根本无法替代中国的供应。 即便是在资源储量相对丰富的澳大利亚和加拿大,Lynas矿场以及其他项目的产能也远远不足以满足美国庞大的军工和新能源市场需求。这种供应链的不平衡,使得美国即便有意减少对中国依赖,也几乎无计可施。 事实上,中国迄今为止并没有滥用自己在稀土领域的优势,也没有将其作为直接的政治或经济威胁手段。全球市场依然可以相对平稳地获得稀土资源。然而,这种“潜在威力”的存在,却已经让美国坐立不安。 军事、航空、新能源、甚至消费电子产业,都在密切关注中国稀土的生产和出口状况。每一次关于稀土出口政策的消息,都可能引发股市波动或产业链调整。这种高度依赖,让美国意识到,战略资源本身就意味着战略话语权,甚至可能成为国际博弈中的筹码。 不只是军事和科技领域,新能源产业同样深受稀土制约。电动车的电机、风力发电机的永磁发电机组、各种高效电池,都需要高品质的钕铁硼永磁体,而这类产品在全球市场上,中国占据了近乎垄断的地位。 美国和欧洲的企业虽然技术成熟,但一旦原材料供应紧张,就可能出现生产瓶颈和价格飙升。这让那些新能源政策和绿色转型计划面临现实考验:如果稀土供应链不稳,宏大的能源战略也可能随之受阻。 从历史角度看,战略资源一直是国际博弈的核心。石油曾经让中东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稀土,现在成为21世纪的新“石油”。不同的是,稀土更隐蔽,但影响却更深远。 它不像石油那样直接推动战争,却通过高科技产业链,潜移默化地影响国家的技术自主、经济安全和军事战略。美国过去依赖进口石油时,也曾尝试能源独立,但最终仍难免国际价格波动和地缘政治的制约。 稀土的局面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涉及到的领域更加高科技,更加直接关联国家核心竞争力。 面对这样的局势,美国正在进行各种尝试:增加对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矿产项目的投资,鼓励本土稀土精炼产业的发展,同时寻求回收和替代材料的技术突破。但从短期来看,这些措施都无法完全填补中国稀土在全球供应链中的空缺。 换句话说,稀土的“王牌”地位,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稳固,而美国如何在不激怒中国的前提下保障自身供应,成为一个棘手问题。 这也让全球企业和投资者不得不重新评估风险。依赖中国稀土的企业,需要考虑库存管理、供应链多元化和技术替代方案;政府则必须平衡经济利益与战略安全。 这种微妙的博弈,既不像传统军事冲突那样直接,也不完全是贸易争端那么表面,却可能在关键时刻影响全球经济和科技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