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我军一战士在开门瞬间,被一闯进来的日本兵压倒在地,紧急时刻,樊金堂猛冲上去,骑在鬼子背上,可是,他发现院中黄乎乎的一大片,大叫不好。 樊金堂这人,在山西定襄县那一片,是无人不知。为啥?因为他打仗,不按常理出牌,蔫儿坏又生猛,纯属一个“侠客”式的人物。他的故事,比好多编出来的剧本都精彩。 就说咱标题里这事吧。 那是1939年,日军搞“春季大扫荡”,形势特别紧张。分区指示樊金堂,让他赶紧抓个俘虏回来,好摸清鬼子的动向。 樊金堂就带了四个队员,化装成老百姓,摸进一家客栈。老板一看是他,吓一跳:“我的爷,鬼子大队人马刚走,你咋就来了!” 樊金堂一笑:“鬼子给咱腾地儿,咱能不来?” 几个人刚端起碗吃饭,窗外就有动静。通讯员白开阳刚一拉门,“哐”一声,一个日本兵就闯了进来,当场就把白开阳给压倒在地。 这要是搁一般人,不得吓得赶紧掏枪? 电光火石之间,樊金堂猛地从炕上飞扑过去, 根本没拔枪,而是整个人骑在了那鬼子背上,顺手抄起桌上吃饭的大海碗,照着鬼子后脑勺就是一顿猛砸! 鬼子当场就给砸蒙了,枪也被缴了。 这反应,是真绝了。 可樊金堂刚把人捆上,从门帘缝往外一瞧,他发现院中黄乎乎的一大片,心里咯噔一下,大叫不好。 那“黄乎乎”的,全是鬼子的军装。 他立马命令队员子弹上膛,架着俘虏就往外冲。可等冲到院子里,怪事发生了——那“一大片”人,居然坐在马棚下一动不动。 樊金堂定睛一看,乐了。原来根本不是日本兵,而是20多个被抓来的中国民夫, 背着鬼子的衣物和装备。 他立刻招呼民夫背上东西,一起撤退。 刚出村,后面枪声就响了。樊金堂让大家赶紧扒开包裹,换上日本兵的衣服。 走到半路过火车道,据点的鬼子还打联络信号,樊金堂也学着对方的手势摆了摆。鬼子以为是“自己人”,压根没理。 就这么着,他不仅抓了个曹长级别的“舌头”,还顺手缴获了一大堆军服和物资,大摇大摆地回了根据地。 这不只是勇猛,这叫“艺高人胆大”,带着一股子“巧劲儿”。 樊金堂的“侠客”风范,还不止于此。 有一次,军区抗敌剧社被鬼子包围了,情况万分危急。聂荣臻司令员急电樊金堂去解围,死命令是:“把演员都抢救出来,一个都不能损失!” 樊金堂带着部队飞奔而去。他下的命令也特别“樊金堂”:“男演员一个战士拉一个,女演员跑不动,背也把她们背出来!” 当时鬼子的包围圈都快合拢了,樊金堂愣是带着人冒着枪林弹雨冲了进去,把演员们全给救了出来。日本鬼子都看傻了,哪见过这么打仗的,敢往包围圈里扎? 据他当时的警卫员张培华回忆,他当时背出来的一个女演员,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老一辈电影演员胡朋。 还有更“邪门”的。 有一次,他的游击队被几百号日军内外夹击。樊金堂让大家隐蔽好,自己扮成日本军官, 站在高处,拿着望远镜,举着日本太阳旗,冲着围过来的日军喊话。 他问:“哪来的?” 对方答:“东冶!” 樊金堂一挥手:“黑田队长正在村里搜八路,命令你们统统到村东埋伏,活捉樊金堂!” 那队日军还真就急匆匆往东边去了。 接着,樊金堂又指挥自己的队员,朝东西两个方向的敌人(刚才那拨和村里的)同时射击。两边的日伪军都以为遇上了游击队,立刻就交上了火,打得那叫一个热闹。 樊金堂呢?趁他们“狗咬狗”,早就带着队伍溜之大吉了。 正因为他这种神出鬼没、亦正亦邪的风格,才有了开头那一幕。那个日本联队长是个“中国通”,熟读中国典籍,但他就是搞不懂,为什么自己正规军打不过樊金堂这个“中国农民”。 他被樊金堂的“侠义”和“彪悍”给打服了,所以才有了“私下会面”和“赠送机枪”这种荒诞又真实的故事。 当那两个日本兵送来机枪,还说“联队长让我们不用回去了,回去也是死”时,樊金堂也懵了,最后只好把这俩人送到了军区。 电话里,聂荣臻司令员训他:“这么大的事情,你樊金堂既不请示,也不报告……” 樊金堂只是嘿嘿一笑。在他这“侠客”脑子里,一个日本人想见我,这有啥可报告的? 这就是樊金堂,一个在枪林弹雨中打出了“义气”和“威名”的传奇英雄。他身上有革命战士的坚定,更有传统“侠客”的豪情和不羁。 也正因为这种“侠客”性格,他后来在和平年代,因为“豪爽”过头,吃了不少苦头,被反复“整”。 但在老百姓心里,他永远是那个神一样的樊金堂。2002年他去世时,定襄县数千人自发送葬,很多七八十岁的老汉,哭得像个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