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建立明朝初期,文官中有位重臣不仅有才,而且十分节俭,官服破了也舍不得扔,补

趣史小研究 2025-10-26 14:48:26

朱元璋建立明朝初期,文官中有位重臣不仅有才,而且十分节俭,官服破了也舍不得扔,补了好几个补丁。刘伯温却对这位重臣的表现十分不满,向朱元璋劝谏:“陛下,此人应当尽早铲除,千万不能留他性命啊!” 要搞清楚这事,咱得先扒一扒这位“补丁大臣”的底细。 他叫张昶。 这名字一出来,懂点明朝历史的朋友可能就“哦?”了一声。没错,这人来头可不小。他压根就不是朱元璋的老班底,人家是前朝的户部尚书。正儿八经的高官。 当年朱元璋在南方闹得风生水起,元朝皇帝就派张昶来“招安”,说白了就是劝降。朱元璋啥脾气?他父母大哥怎么死的?他能投降吗?但他见了张昶,聊了几句,发现这人确实有才,“智识明敏,熟于前代典故”。老朱爱才啊,又缺懂治国的专业人士,干脆,你也别回去了,留下来给我打工吧。 张昶就这么“被动”地跳了槽。 张昶是被强行留下的。他的根,还在元朝那边。 一个“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人,想在新公司活下去,还得活得好,怎么办?最快的方法,就是精准迎合朱元璋。 朱元璋最痛恨什么?贪污腐败,奢靡浪费。 那张昶就反着来。他把自己打扮成一个一贫如洗的“苦行僧”。新衣服?不穿。赏赐?不要。官服破了?打个补丁凑合穿。 这场“真人秀”演得那叫一个绝。朱元璋果然上钩了,对张昶的信任度直线上升,很快就让他当上了“参知政事”,这可是副宰相级别的职位,连很多开国典章制度,都是交给他来起草的。 如果张昶只是演演戏,混口饭吃,那也就算了。但他穿着这身“补丁戏服”,背地里干的,却是挖大明朝墙角的阴损事。 他开始给朱元璋吹“枕边风”。 第一招:劝你“躺平”。 他跟朱元璋说:“老板啊,您看您打天下多辛苦。现在江山都快稳了,也该歇歇了。享受享受嘛!美酒、音乐、美女,安排上!” 这是想干嘛?他太了解历史了,一个王朝的腐败,往往就是从最高统治者的“躺平”开始的。他想让朱元璋变成一个沉迷享乐的昏君。 可惜,他找错人了。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出了名的“劳模”皇帝,一天不工作就难受。这招,对老朱无效。 第二招:劝你“残暴”。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张昶开始在制定法律上动手脚。 朱元璋虽然严厉,但也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张昶却一个劲儿地劝朱元璋用“重刑”,怎么严酷怎么来。 他的算盘打得噼啪响:“欲上失人心,阴为元计”。翻译过来就是:我要让你用最狠的法,把老百姓都得罪光。你朱元璋失去了民心,我们大元朝不就有机会卷土重来了吗? 这心眼,毒不毒? 朱元璋是多精明的人,他隐隐感觉不对劲,但又被张昶那身“补丁服”迷惑着。可刘伯温不一样,他压根不看你穿什么,他只看你做什么、说什么。 刘伯温自己就写过一篇特有名的文章,叫《卖柑者言》。 说他买了个橘子,看着金黄金黄,特漂亮。结果剥开一看,“败絮其中”,里面全烂了。他去找小贩理论。小贩反问他:“你看现在朝堂上那些当官的,哪个不是外表光鲜亮丽?可他们真能治理国家吗?他们不也跟你这橘子一样,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吗?” 刘伯温当时就被问得哑口无言。 这个故事,简直就是为张昶量身定做的。 张昶,就是那个“败絮其中”的烂橘子。而他那件打了补丁的官服,就是那层“金玉其外”的橘子皮! 刘伯温早就看透了:一个人的品德,是体现在骨子里的,绝不是“演”出来的。你张昶一个前朝高官,锦衣玉食惯了,突然跑来“表演”极端节俭,这本身就违反人性,太刻意了。越是刻意表演的东西,背后掩盖的猫腻就越大。 果然,纸包不住火。 张昶的“表演”最终还是露了馅。他私下里跟元朝那边一直没断了联系,偷偷写信。结果,信被朱元璋的特务机构截获了。 信上有一句要命的话,成了他的绝笔: “身在江南,心思塞北。” 这八个字,就是赤裸裸的“投名状”和“忏悔书”。意思再明白不过了:我老张人虽然在老朱这儿打工,但我的心,永远向着北边的元朝老家啊! 这下,朱元璋就是再爱才,也忍不了了。铁证如山,这就是个潜伏的间谍! 张昶的下场很惨。老朱的愤怒可想而知,那种被最信任的人背叛的感觉,让他彻底爆发了。 回过头来看这个故事,真是让人后背发凉。 我们总以为,节俭、朴素就是好人。但张昶这事给我们提了个醒:当一种“美德”被夸张地“表演”出来时,它就不再是美德,而是一种极具迷惑性的“伪装”。 真正有德行的人,是平和的,自然的,他们不需要靠打补丁的衣服来证明自己清廉。 而那些把“清廉”“节俭”天天挂在嘴上、穿在身上,唯恐天下人不知的,你反而要多长个心眼。他们很可能,就像刘伯温遇到的那个烂橘子,扒开那层光鲜的皮,里面早就烂透了。

0 阅读:23

评论列表

开心你我

开心你我

2
2025-10-26 18:07

只知道吕昶没听说过张昶[哭笑不得][哭笑不得][哭笑不得]

猜你喜欢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