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刘少奇在西柏坡迎娶了他的第六任妻子王光美,这是刘少奇一生中最后一段婚姻,也是最幸福的一段。 1946年,王光美刚从辅仁大学毕业,她家里早有革命根脉,舅舅王士光是“一二九”运动参与者、清华地下党员,妹妹们也干地下党。 在那个炮火连天的年代,一个物理高材生本可以远走高飞,却选择留在国内投身革命,谁知这步棋会让她与一位老革命家结下深厚情缘?西柏坡的土坯房里,一段朴素的结合悄然开启,承载着多少风雨后的温暖与担当? 王光美1921年出生在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王治昌留学日本学商业,回国后在北洋政府经济部门干活,母亲董洁如是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毕业生,会英语,还爱音乐。家里兄弟姐妹十一个,她排行老七,从小就泡在书堆里,长辈们聊国际大事时,她总在一旁听着。抗日战争打响后,她求学路可没少折腾,1938年进北平志成中学高中部,1939年考上辅仁大学数理系光学专业。1943年本科毕业,她接着读研究生,1945年拿到物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主攻原子物理,那时候她可是国内第一个女性原子物理硕士。密歇根大学给了她博士全奖学金,她却没走,行李一收拾,就留在国内了。 家里革命氛围浓厚,这对她影响大着呢。舅舅王士光1935年就投身“一二九”运动,在清华大学当地下党员,姐妹们也干地下党工作,常传递情报。这些亲人让她早早接触到社会变革的道理。1946年春节刚过,北平地下党找上她,让她去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当英语翻译。她之前在辅仁大学认识工委负责人崔月犁,早就和地下党有联系。这活儿干完,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她干脆奔延安去了。路上穿越封锁线,到了延安,她先进晋绥分局兴县土改工作团当团员,后来转中央外事组研究处干科员,同年8月正式入党。延安窑洞生活苦,她适应得快,很快就融入集体。 刘少奇同志那时候是党的核心领导,早年领导工人运动,结过五次婚,有五个孩子,肩上担子重。王光美到延安后,从事外事工作。1947年3月5日,两人第一次见面,是在一次会议上。她受邀去拜访资深同志,刘少奇同志注意到她从北平带来的衣服和别人不一样,两人聊起她的学习经历。他问土改准备,她讲光学专业课题。没多久,他的怀表坏了,她借来修,擦机芯上发条,第二天送回去,两人还分享了苹果,谈起工人运动细节。这些小事拉近了距离。 1947年夏天,王光美调到晋绥地区搞土地改革,进村入户,帮着丈量地块,解释政策,和农民拉家常。干了一年,1948年三八节前后,她回西柏坡。中央领导都在那儿办公,她参加外事组舞会,刘少奇同志来了,和她聊起土改见闻。她讲村里妇女纺纱的事,他记在本子上。两人多接触几次,渐渐熟悉。1948年8月21日,他们在西柏坡办了婚礼,就在办公室里,墙上挂地图,桌上铺白布,同志们挤满屋子。周恩来同志握着刘少奇同志的手,说光美是党内高材生,得着宝了。饭桌上玉米饼咸菜,开水当酒,大家祝福。婚礼简单,但热烈。 婚后,王光美主要协助刘少奇同志工作。他批文件到晚,她帮着分类信件,标紧急的。胃不好时,她调饮食,多做小米粥蒸菜。闲下来,两人散步聊革命形势。孩子们也融进来,她把刘少奇同志的前五个孩子当自己的一样,教他们学业。1949年进京,她继续当秘书,整理来信,用线订册子。1959年后,她陪出访,记会议纪要,安排行程。她生了四个孩子,长女刘平平、次女刘晓晓、三女刘婷婷、儿子刘源。全家渐渐和睦,她端饺子上桌,大家围着吃,氛围暖和。 这段婚姻稳在相互尊重上,王光美从敬重刘少奇同志,转为深厚情谊,一起扛职责。刘少奇同志工作忙,她管家带孩子,营造稳定环境。孩子们长大,她鼓励读党史,注重教育。1980年,刘少奇同志遗愿实现,她捧骨灰盒带子女到海边撒入大海,按他心意办了。 晚年,王光美没闲着,1995年当“幸福工程”组织委员会主任,帮贫困母亲。她捐自家钱启动,还拍卖家庭旧物,钱全投项目。亲自下乡,和受助者聊生产难处。项目推到全国多省,帮数万家庭过上好日子。她拿了奖,继续干到最后。2006年10月13日,她在北京去世,“幸福工程”还在延续,帮更多人。 王光美这一生,从书斋到革命一线,从延安窑洞到西柏坡婚礼,再到北京家庭和公益路,处处是党员本色。她和刘少奇同志的结合,不是浪漫故事,而是革命伴侣的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