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有远见了,也许早料到美国会把国防部改为战争部,先于美国多年,把军区改为战区。军改时很多人转不过弯来,和平时期为什么设战区?! 和平年代的地图上,为什么突然多出“战区”二字?当年军改一出,好些人挠头:没打仗,搞这干啥?可谁想,这步棋下得早,早到九年头里,就让我们的军队像上了发条,随时能动。等到美国那边闹腾着改“国防部”为“战争部”,花掉10亿美元刷牌子时,我们的战区体系早稳稳落地,省下260亿块钱,够添两艘航母了,这里面藏着什么门道? 党的十八大后拉开序幕,新时代安全形势变了,周边热点频发,南海东海台海方向的摩擦没断过。2015年11月24日,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不是小打小闹,而是直击要害:过去七大军区体系,指挥层级多,指令传到一线得层层过,时间一拖,机会就溜了。 改革的核心,就在军区变战区。2016年1月16日,战区体制正式运作,原七大军区停行使指挥权。2月1日,北京八一大楼里举行战区成立大会,东部、南部、西部、北部、中部五大战区亮相。东部战区驻南京,盯住东海和台海;南部战区驻广州,管南海到马六甲海峡;西部战区驻兰州,守高原边疆;北部战区驻沈阳,对东北亚;中部战区驻北京,稳中原要冲。这布局,一看就接地气,紧扣地理和威胁点。 为啥和平时期设战区?很多人当时转不过弯来,总觉得和平年代搞战区像多此一举。可细想,这正是强军思想的体现。过去,军区侧重行政管理,各军种各自为政,陆海军空火箭军协调起来费劲。战区一建,指挥链条扁平化,只剩两级:中央军委到战区,再到一线。指令下达,速度快三分之一。军种壁垒也破了,战区司令能直接调配所有力量,海陆空一体打。 这变化,实打实提升了战斗力。信息化战争时代,胜败看协同。战区体制让部队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运筹,防线前移,指挥贴近前沿。譬如南海巡航,南部战区舰艇编队常态化出动,维护主权;台海方向,东部战区演练频次高,威慑力足。这些不是好战,而是为了止战维稳,让潜在对手掂量掂量。 军改时,基层官兵确实有点懵。旧军区番号一撤,新战区文件堆桌上,地图得重印,很多人嘀咕:这和平日子,战区听着就紧张。可实践证明,这步走对了。五年下来,机构精简,合并冗余,省下260亿元。这些钱没白省,全投到装备和训练上,部队底气更足。战区不是军区升级版,而是重组新生,聚焦作战指挥,部队建设归军委管,职责清爽。 对比美国那边,差距就出来了。2025年9月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行政令,把国防部加个“战争部”次级称谓。华盛顿五角大楼刷新牌子,网站改成war.gov,全球标识更新,单这笔就砸10亿美元。美方这动静,呼应了亚太战略转向,可本质上还是表面文章,花钱买个响亮名头。 这远见,从哪儿来?根在党的领导和强军思想。战区体制,正是这思想的落地版。它不光管打仗,还管和平时期维权维稳。国际上,美西方围堵加码,中国必须自强。战区让我们从“等着风险来”变成“主动掌握局”,这战略重心转移,影响深远。 当然,改革不是一帆风顺。初期,跨军种融合得磨合,旧习惯得改。可党管军队的根本原则稳,官兵执行力强,很快就上手。现在,五大战区运转顺溜,日常训练中,联合作战成常态。南海舰艇巡航不间断,台海飞机升空护航,这些行动震慑力强,维护了地区稳定。 长远看,战区体制会继续深化。融入智能化,指挥更精准,部队更能打。我们不求战,但备战不松懈。这套体系,早布局早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