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安的什么心?德国把好几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搬到了中国,而且是整个团队带家属过来的,江苏苏州太仓市那边建了好多欧洲小区和德国小镇,因此那边人称小德国,几百家德企扎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德国把好几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整个搬到中国,连团队专家都带着老婆孩子一起过来长住,这事儿听着挺玄乎。 江苏太仓这个人口才80多万的小城,现在满大街都是欧式建筑,德国面包房、德语学校、能说德语的诊所应有尽有,本地人都叫这儿“小德国”。 560多家德企扎堆在这里,投资砸了300多亿欧元,其中60多家还是在全球细分领域排得上号的隐形冠军,德国人这是安的什么心? 这事儿得从账本说起,德国本土这几年日子实在不好过,能源问题最要命,他们关了最后一座核电站,以前靠俄罗斯的便宜天然气过日子,现在只能从别处高价买电,工业电价直接飙到120欧元一兆瓦时,比前些年翻了六倍。 更麻烦的是搞绿色能源靠天吃饭,去年冬天连着下雨,风电光伏的供应一下子掉了六成,工厂开工率都保不住。 化工厂、钢铁厂这些耗能大户,碳排放配额的钱一年比一年贵,政府给的补贴连电费零头都不够,很多企业的工厂开工率掉到六七成,要知道达到82%才能不亏本,这日子没法过了。 市场方面更糟心,德国汽车业这个支柱产业遇到大坎儿,2024年在中国的销量直接少了8%,大众的新能源车被中国品牌甩在身后,宝马都快被蔚来和极氪追上。 反过来比亚迪去年在德国卖了10万辆车,这叫德国人怎么想?再加上美国那边关税壁垒越筑越高,德国的出口生意跌了4.2%,订单哗哗往下掉。 在德国本土建个厂更是折磨人,从规划到投产要耗五六年时间,效率低得吓人,企业老板们一算账,发现守着德国老摊子根本赚不到钱,必须得找新出路。 太仓刚好接住了这个需求,这地方离上海近得很,产业链配套全得不得了,1.2万多家工业企业里有800多家能跟德企无缝对接,零件要得急了,用叉车运过去就行,省时又省钱。 太仓港今年上半年汽车出口24.4万辆,比去年同期涨了24.4%,成了江苏出口第一大港,产品出海顺溜得很。 更关键的是中国市场大得吓人,到2030年亚太地区要占全球化工市场的70%,中国又是核心中的核心,德国企业把实验室和工厂放这儿,能第一时间摸到市场脉搏,离客户近了,反应速度自然快。 成本账更明白,中国工程师的人力成本比德国低三四倍,素质还一点不差,太仓的工业电价稳定,政府还给补贴,这跟德国那边天天涨价形成鲜明对比。 博世在太仓建了智能工厂,生产的汽车传感器直接供应给特斯拉和比亚迪,测试数据实时共享,研发速度比在德国快了不知道多少。 弗劳恩霍夫研究所把光伏技术实验室搬过来,从签约到建成比计划提前了三个月,现在光伏和新能源汽车检测都能做,德方负责人对太仓速度赞不绝口。 太仓当地政府也不含糊,搞了个“5E·太舒心”服务,专门设了德企专窗,把用地规划、施工许可这些手续打包办理,材料能少交四成,时间直接砍半。 沪太之间的运输车辆过检查站,以前要十分钟,现在两分钟搞定,上海的零件当天就能进厂,这种办事效率在德国想都不敢想。 生活配套方面更是下了血本,建了一堆欧式小区,从幼儿园到超市全是德国味儿,德国专家的孩子能上德语学校,看病有会说德语的医生,生活完全没障碍。 这笔账算下来,德国企业在太仓能多赚20%的利润,超过九成早期来的德企后来都追加了投资扩大规模,用真金白银投票,德企带来的不光是钱,还有顶尖技术和管理经验。 中德融创工场里,44名心智障碍员工在德企工程师指导下,能造出合格的汽车零部件,翰备机械这些企业增资扩产时,还把上下游资源带过来,帮本土企业一起成长。 说白了,德国把实验室搬来、把团队和家属都带过来,不是耍什么花招,就是实打实为了活下去、赚更多钱,在德国守着老摊子,能源贵、市场小、效率低,企业每年白白烧钱。 中国这边能源便宜、市场巨大、产业链完善,太仓还量身定做了一整套服务,企业怎么算都划算,基础研究留在德国本土,中国这边专注技术转化和市场对接,两头都不耽误。 太仓的德企已经形成集群效应,几百家企业扎堆,上下游配套齐全,这种效率在别处根本找不到,德国企业赚到钱,中国学到先进技术,还带动了当地就业和发展,这就是各取所需的买卖。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