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把对中国的关税从145%降下来了,结果却发现中国客户没了,根本就没回来,可把美媒给愁坏了,都纳闷中国客户跑哪儿去了呢?而美国还在大量补货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美国前段时间对中国商品的关税政策玩得挺狠,今年年初特朗普上台后直接加码,先是额外征收10%,钢铝产品更是25%和10%一起上,到了4月份互惠关税一出台,最高直接飙到145%。 这意味着啥?一件100美元的中国货到了美国就得卖245美元,价格翻了一倍还多,消费者看着就头疼。 中国这边也不含糊,关税从34%一路涨到125%,还限制稀土出口,双方你来我往折腾了几个月,贸易额直线往下掉。 到5月份日内瓦谈判桌上坐下来,美国终于松口把关税降到30%,有些商品干脆直接豁免,美国商界和媒体当时都挺兴奋,觉得这下中国客户肯定会蜂拥而至,订单马上就能回来。 结果打脸来得特别快,上半年数据一出来,美国从中国的进口不但没涨反而跌了15%,前8个月对美出口更是同比下降15.5%。 最让人意外的是计算机产品,8月份的出口量跌到了五年半以来的最低点,美国那些超市货架空着补不上货,订单堆成山却等不来中国货,媒体天天追问中国客户都跑哪儿去了。 其实道理很简单,中国企业早就不把美国当唯一饭碗了,政策翻来覆去谁受得了?今天说好的价格,明天关税一变订单就亏本。 厂家刚按老价接单把货生产好准备装船,那边突然要加税,这生意还怎么做?一次两次或许能忍,次数多了信任就没了。 这两年中国企业忙着开拓新市场,前三季度对东盟的进出口涨了9.6%,东盟直接超过美国成了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今年前5个月对东盟出口涨16.5%,对欧盟涨13.6%,对非洲更是暴涨35.2%,这些地方离得近运费低,政策稳定不瞎折腾,订单来得稳回款也快,企业当然更愿意往这边发展。 更关键的是中国自己的产品也升级了,现在出口的机电产品占比超过六成,集成电路出口飙涨24.7%,汽车出口也涨了14.3%。 这些高端货根本不愁卖,欧洲和东南亚的订单排到明年,美国减的那些关税早就不在企业重点清单上了。 光伏产业就是个典型例子,天合光能在阿联酋建了年产30GW的硅片基地,隆基绿能跟沙特签了大额订单,中东市场2027年需求预计能到35GW,这边赚得盆满钵满谁还看美国脸色? 供应链转移也是个大趋势,从2018年贸易战开始,中国企业就陆续把工厂搬到越南、墨西哥、印度这些地方,劳动力便宜还能享受当地优惠政策,产品组装好直接进美国市场避开高关税。 这种调整不是一时兴起,是真金白银砸出来的产能布局,生产线不是说搬就搬,谁来赔损失?现在让企业回去,人家算算账发现根本不划算。 美国自己的问题也一大堆,8月份CPI还在涨2.9%,7月生产者价格指数更是飙升0.9%创下三年最大涨幅,高盛算过账,美国消费者已经扛了22%的关税成本,要是政策不变以后得扛到67%。 老百姓工资没涨物价倒是蹭蹭往上,哪有闲钱买进口货?商家补货时一算账,就算免了关税加上本土的物流费仓储费,还不如从墨西哥进货便宜,自然不愿多订。 国内市场这块也给力,以前出口专供的货现在超市和网店卖得火热,消费升级拉动内需,本土品牌质量上来了价格也实惠,消费者用着顺手,企业何必非盯着美国那点事儿受罪? 就连农产品都变了,以前买美国大豆多,现在巴西和阿根廷供货又稳价格又实惠,美国农民的订单被抢走一大半。 美媒现在纳闷中国客户跑哪儿了,答案其实明摆着,是美国自己的政策把人推走的,信任这东西建立起来难破坏起来快,关税像坐过山车似的谁敢轻易赌一把? 就算现在把关税降到负数,企业也不愿再折腾回去冒险,至于美国还在大量补货,那是因为之前关税太高进口商一直忍着肉疼买高价货,现在关税一降赶紧补库存把亏空填上,这只是补偿性消费不代表新需求增长。 美国要是真想让中国货回来,先把自己通胀降下来把政策定踏实了再说,不然门槛拆了也没人愿意进。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