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中国会放弃2036申奥!当年中国举办奥运,国际奥委会委员们反复来挑毛病,让中国人身心受到了极大伤害,如今现在没人申办了又想起中国,不理他们对我们来说是最正确的选择。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说起2036年奥运会申办这事,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跑到中国来放话,说什么“China的申办总是最受欢迎的”,还特意提到上海、杭州这些城市,但这次中国没给面子,直接表示不感兴趣。 很多人不理解,觉得办奥运会多有面子啊,为什么不申办?其实只要回头看看2008年那届奥运会中国经历了什么,就能明白为什么这次会说不。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刚尝到改革开放的甜头,特别想通过国际大赛让世界看看自己的实力,1993年北京第一次申办奥运会,准备工作做得特别充分,材料堆得比人还高,代表团跑遍全球去沟通。 结果到了投票那天,前三轮一直领先,最后一轮却以43比45的两票之差输给了悉尼,当时何振梁在现场红了眼眶,国内守在电视机前的人一夜没睡好,后来才知道背后有各种干扰,那种憋屈劲儿别提多难受了。 好不容易等到2001年,北京终于拿下2008年奥运主办权,本以为可以好好办一届让人满意的奥运会,谁知道国际奥委会的委员们跟拿着放大镜似的,什么都要挑剔一番。 场馆提前一年就建好了,能办测试赛了,他们不说好,反而揪着互联网接入这种小事不放,奥运村被主席罗格亲口夸成“历届最好”,西方记者还是要拿各种话题说事,逼得罗格都火了,说这些都是次要问题。 为了满足这帮人的要求,北京真是拼了老命,光建场馆就花了194.9亿元,37个比赛场馆里有12个要新建,11个要改扩建。 鸟巢和水立方这两个标志性建筑,设计方案改了十几版,工人师傅们白天顶着太阳干活,晚上还要开会研究怎么调整。 环境治理方面更夸张,2000到2007年间,污染防治的投资占了GDP的4%到5%,为了改善空气质量,四环内搬走了200多家工业企业,首钢这样的大企业都得搬迁。 90%的公交车和70%的出租车换成了清洁能源,还专门建了292座加气站,老百姓出行也受影响,奥运期间搞单双号限行,虽然改善了交通,但确实给大家添了不少麻烦。 安保这块的压力也特别大,预算从最初的16亿美元涨到20多亿美元,光志愿者就动员了170多万人,食品安全团队更是神经紧绷,从农民的菜地到奥运村的厨房,每个环节都有人盯着,就怕出一点差错,就这么拼命干,整个奥运会砸进去430亿美元。 可就算付出这么多,国际奥委会还是不消停,2017年突然对2008年的样本搞兴奋剂复检,剥夺了刘春红、陈燮霞、曹磊三位举重选手的金牌。 这些人当年可都是为国争光的英雄,多年后被这么翻旧账,怎么想都觉得是故意找茬,还有陈中那场跆拳道比赛,明明赢了,对方一申诉裁判就改判,硬是把铜牌给调整走了。 现在回头看,当年中国GDP还不到3.5万亿元,为了办好奥运会真是掏心掏肺,如今GDP已经超过126万亿元,上海一年的财政收入就有7608亿元,办奥运的钱肯定拿得出来。 但问题是还有必要吗?这些年杭州亚运会、成都大运会、北京冬奥会办得一个比一个精彩,中国的组织能力全世界都看在眼里,根本不需要再靠奥运会证明什么。 更何况现在办奥运会就是个赔本买卖,蒙特利尔1976年办奥运会亏了15亿美元,这笔债还了30年,雅典2004年原计划花46亿美元,最后花了150亿美元,直接为后来的债务危机埋下了祸根。 牛津大学有个研究说,从1960年到现在,历届奥运会平均超支180%,谁办谁知道这个坑有多深。 所以现在各国一听申办奥运会就摇头,波士顿、罗马、汉堡这些城市都中途退出,日本札幌2030年冬奥会也因为民众反对搁置了。 2024年奥运会到最后只剩巴黎和洛杉矶,国际奥委会没办法,干脆把2028年的名额也一起给了洛杉矶,2032年更惨,就布里斯班一个候选城市,连竞争都没有。 现在国际奥委会没人接盘了才想起中国,开始降低门槛说什么“可持续、低成本”,还允许共用场馆,巴赫跑来示好,说中国申办最受欢迎。 可当年那些挑剔,那些无端的质疑,那些赛后的翻旧账,不是说忘就能忘的,中国现在的态度很明确,不缺这个面子,也不需要这个平台。 把办奥运的钱用在教育、医疗上,老百姓能得到更多实惠,所以上海、青岛这些被点名的城市赶紧出来辟谣,表示没有申办计划,这不是赌气,是真的想明白了,不理他们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