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撕开了中国社会当下最大的遮羞布,振聋发聩!他说:“今日之中国

如梦菲记 2025-11-11 13:43:49

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撕开了中国社会当下最大的遮羞布,振聋发聩!他说:“今日之中国纵欲汹汹,各种欲望,各食其能,各谋其力,如果一个民族的民风,伴随着重功利、轻道义,这个民族将内不能安,外不能立……”字字诛心,发人深省!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最近的一番话在网上炸开了锅,他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社会当下最大的问题:纵欲汹汹,重功利轻道义,这话听着扎心,可仔细一想,咱们身边确实到处都是这样的影子。   早上挤地铁的时候,大家都低着头刷手机,屏幕上跳动的不是工作消息就是理财信息,邻居家的孩子刚上初中,父母就开始盘算着将来学什么专业能赚大钱,至于孩子喜欢画画还是喜欢音乐,那都是不现实的梦想。   菜市场买菜都得小心翼翼,生怕商家的秤有猫腻,网购更是要反复比价、看评论,就怕花了钱买到假货,这种处处提防的日子过久了,人与人之间那点最基本的信任也就慢慢磨没了。   说起来也挺讽刺的,咱们国家这些年经济发展得飞快,老百姓的口袋也比以前鼓了不少,可人们脸上的笑容好像并没有多起来。   商场里名牌专柜前排着长队,高档餐厅里座无虚席,可大家吃完饭还得拍照发朋友圈,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过得有多好。   这种炫耀背后藏着的是什么?说白了就是把钱当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有钱就是成功,没钱就是失败,其他什么品德、修养、情义,统统都不重要了。   最明显的变化发生在年轻人身上,十年前大学毕业生还会考虑专业对口、兴趣匹配,现在直接奔着高薪岗位去,金融行业成了香饽饽,投行、基金公司的招聘会挤得水泄不通,应届生起薪二十多万还嫌少。   反观那些搞科研的,博士毕业一年才十来万,还要面对十年磨一剑的漫长等待,自然没多少人愿意去,这种选择本身无可厚非,可问题是当所有聪明脑袋都往钱堆里钻的时候,谁来攻克那些卡脖子的技术难题?   芯片研发需要长期积累,生物医药需要原创突破,这些都不是短期能见效的活,可大家都急着赚快钱,谁还愿意坐冷板凳?   更可怕的是这股风气已经渗透到了骨子里,做生意的时候,商家想的不是怎么把产品做好,而是怎么用最低的成本换最高的利润,食品安全问题一出再出,地沟油、瘦肉精、过期原料,只要能省钱就敢用。   消费者买东西也不敢大意,生怕一不小心就中招,这种互相提防的关系让整个市场都变得紧张兮兮,大家都在算计对方,生怕自己吃亏。   教育领域的功利化更是让人心寒,家长送孩子上补习班,不是为了培养兴趣,而是为了提高分数,老师布置作业不是为了启发思维,而是为了应付考试。   学生拼命刷题不是为了学知识,而是为了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赚大钱,这一套逻辑下来,教育变成了纯粹的投资行为,至于孩子是不是真的快乐、是不是真的成长,没人在乎。   王德峰说这样下去民族将内不能安、外不能立,这话一点不夸张,内部来看,信任崩塌之后社会成本急剧上升。   街上老人摔倒没人敢扶,生怕被讹;邻里之间老死不相往来,防火防盗防邻居;亲戚朋友之间借钱都要打借条,还得找证人签字,这种处处设防的状态消耗了太多精力,大家都活得很累。   外部来看,急功近利的做法砸了自己的招牌,有些外贸企业为了拿订单不惜偷工减料,结果中国制造一度被贴上低质廉价的标签,这种短视行为损害的不是一家企业,而是整个国家的信誉。   当然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所有人,疫情期间那么多医护人员冲在前线,志愿者们日夜奔忙,这些都是道义的体现。   大山里还有坚守几十年的老教师,偏远地区还有默默付出的基层干部,他们用行动证明这个社会还有温度,只是这些声音在功利主义的喧嚣中显得太微弱了,需要更多人站出来,用实际行动守住那条道德底线。   说到底,追求好日子没有错,想多赚点钱也是人之常情,关键在于不能只剩下钱这一个目标,不能为了钱什么都不顾。   一个民族的强大从来不是靠财富堆积出来的,而是靠骨子里的精气神、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靠共同遵守的规矩。   丢了这些东西,再多的钱也买不来安稳,再高的楼也立不稳根基,王德峰的警告值得每个人认真想想,咱们到底要把这个社会带向何方。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