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小常宝”齐淑芳带领30名演员留美不归,背叛祖国抛弃丈夫,并恶狠狠对

未央细说 2025-11-25 16:17:33

1988年,“小常宝”齐淑芳带领30名演员留美不归,背叛祖国抛弃丈夫,并恶狠狠对丈夫说:“在美国刷盘子都比国内赚得多!”   你知道,齐淑芳当时的名气有多大吗?   齐淑芳当年的名气,那可不是吹出来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几乎成了全民文化符号,而她饰演的“小常宝”更是成了一代人的记忆。台上的她,眼神清亮,唱腔高亢婉转,把小常宝的坚韧与期盼演绎得入木三分,每次演出到“只盼着深山出太阳”这段核心唱段,台下观众的掌声能持续半分钟,散场后总有大批戏迷堵在后台要签名。   那时候的她,是上海京剧院妥妥的“顶流”,不仅拿过全国京剧演员评比一等奖,还多次作为文化代表出访欧洲、东南亚,受到过外国元首的接见,家里的奖状、奖杯堆了半间屋,连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都专门为她录制过个人唱腔专辑,走到街上,连卖冰棍的大爷都能认出她来,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被鲜花和掌声包围的艺术家,后来会做出那样让人大跌眼镜的事。   1988年,剧团接到公派赴美演出的任务,这在当时绝对是天大的荣誉,为了这次演出,国家文化部门专门拨款50多万,要知道那时候普通工人一个月工资才一百多块,服装道具全是重新定制的,戏服上的刺绣都是苏绣老艺人一针一线缝的,光一套“小常宝”的行头就价值三千块。   剧团还提前三个月进行封闭集训,连灯光、音响师都跟着去美国做前期调试,说白了,能有这样的出国机会,全靠剧团十几年的悉心培养——从基本功训练到角色打磨,多少老艺术家手把手教她,国家更是把最好的资源都向她倾斜。   演出在美国的纽约、洛杉矶等地接连上演,场场座无虚席,不少华人华侨特意从其他州开车过来观看,有的甚至激动得当场落泪,老外们虽然听不懂唱词,但被紧凑的剧情和精湛的表演折服,散场后围着演员们问东问西,还争相与“小常宝”合影,可就在大家沉浸在演出成功的喜悦中,等着收拾行李载誉归来的时候,齐淑芳却在背地里动了歪心思。   演出结束的当晚,她就以“单独讨论后续演出细节”为由,把三十多个核心演员召集到酒店房间,然后带着这群人悄摸摸地离开了驻地,直接玩起了失踪,这些人里,有唱老生的李建国——那是剧团花了八年培养出来的“杨子荣”接班人,还有练了十五年武打的赵志刚,以及负责操琴的首席演奏员周红梅,全是剧团的中坚力量。   她丈夫龚国泰原本也在出访名单里,只因剧团要留一人在国内协调后续工作才临时调整,得知消息时他正在剧院整理演出资料,手里的文件夹“啪”地掉在地上,整整三天没吃没喝,也没说一句话。   后来齐淑芳通过一个华侨老乡带话回来,语气里满是不屑:“在美国刷盘子都比国内赚得多,我才不回去受那份穷!”这话像刀子一样扎在龚国泰心上,他没跟任何人抱怨,默默去民政局办了离婚手续,把齐淑芳留在家里的东西打包收好,从此再也没在公开场合提过这个名字。   上海京剧院这边直接乱成了一锅粥,骨干演员一下子少了三分之一,原本排好的《红灯记》《沙家浜》等剧目全得停演,已经签好的十多场巡演合同只能违约,光赔偿金就赔了二十多万,这在当时相当于剧团半年的经费。   为了挽回局面,剧院不得不从下属剧团紧急抽调演员,老艺术家们也重新披挂上阵,六十多岁的京剧名家张桂凤主动出山教新人,手把手地把自己的绝活传下去,就这样才勉强撑过了最艰难的两年。   可远在美国的齐淑芳哪顾得上这些,她满脑子都是对所谓“美式好日子”的幻想,以为凭着自己的名气就能在海外吃香的喝辣的,可现实偏偏给了她狠狠一巴掌,在美国的日子根本没她想的那么风光。   刚开始她们还能靠着华人社团的邀请,在一些侨团组织的活动中演几场,每场能挣个几百美元。可时间一长,没了国内专业团队的支持,服装道具越用越旧,妆容也没人精心打理,演出效果大打折扣,京剧在海外的市场本就狭窄,除了老一辈华侨,年轻人根本不买账,渐渐地连演出机会都少了。   为了糊口,齐淑芳不得不放下曾经的艺术家身段,在唐人街一家粤菜馆里跑堂打杂,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择菜、洗碗,晚上要忙到凌晨才能下班,曾经在舞台上光彩照人的“小常宝”,如今穿着沾满油污的围裙,在嘈杂的餐馆里端着盘子穿梭,客人稍有不满还要挨骂。   当初跟着她来的演员们也渐渐散了伙,李建国后来辗转回国,在地方剧团当老师;赵志刚则改行了开出租车,齐淑芳租住在纽约皇后区的一间地下室里,房间狭小得连转身都困难,墙壁上还渗着水,冬天没有暖气,只能靠电暖器取暖,连国内剧团十平米的排练厅零头都不如。   别说刷盘子比国内赚得多,除去房租和生活费,每个月能剩下的钱还不如在国内当演员时的工资,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   这样的结局,怪谁呢?是该怪她太贪心,还是该怪她看不清现实?评论区里大伙儿都来聊聊!

0 阅读:0
未央细说

未央细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