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现在巴不得中国能早点抛售美债,要不然为啥他们一直不降息? 9月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的美债持仓降到7005亿美元,创下07、08年以来的新低,过去12年,中国从美债峰值1.3万亿美元一路缓慢减仓,减幅达到45%,累计抛售了5860亿美元。 整个2025年,中国继续以“滴管式”方式退出,每月只减持数十亿美元,年内已减持超500亿美元。这种操作稳字当头,意在避免市场大幅震荡。 美债市场的大环境也在变,10月,美国联邦债务总额飙升到38万亿美元,仅用两个月就从37万亿增至38万亿,速度史无前例。 美财政赤字压力巨大,2025财年预计赤字1.9万亿美元,占GDP的6.2%。更要命的是光利息支出一年就要1.12万亿美元,已经比国防预算还高。 海外美债主要持有国格局也在变,日本2025年9月再度增持89亿美元,持仓升至1.189万亿美元,成了第一大海外持有国。 英国则大幅减持,9月甩掉393亿美元美债,剩下8650亿美元,降到第三位。中国的减持节奏平稳,没引发市场恐慌,整体海外持仓总量还比较稳定。 11月时,美联储的联邦基金利率还维持在4.25%-4.5%的高位,中国虽然一直减持,但手中还有大量美债,美国巴不得中国赶紧抛出来。 毕竟放眼世界,能够吃下这笔债务的只有美联储自己,他自然希望中国快抛,自己好顺利减息,顺利吃下这笔债务。 如果中国不抛,便不好降息,因为降息会让美债收益率变动,进而推高政府融资成本,加大财政压力。 但如果有大量美债被抛售,国际上现在也就中国还有这个能力,美债就必须降息,不降吃不下去,美元信用便要崩塌了。 美联储要对冲这些风险,政策上必须很谨慎,而且从市场实际看,只要中国不抛,就现在的市场,美债还有日本等买家接盘,没出现流动性危机,自然也没有重启量化宽松的紧迫性。 但现在中国一直在缓慢减持,而不是直接全抛,这种“钝刀子”让美联储一直很紧张。 当然,不抛有不抛的对策,抛有抛的办法,美联储虽然紧张,但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美元长期超发,美债实际收益率下降,中国慢慢减持是为了分散风险,避免汇率和资产贬值。 大规模一次性抛售,如果美联储真的吃不下,只会让美债价格暴跌,我国自己也会受伤,所以选择缓慢退出,找第三方接盘,保值退出,这是利益最大化的办法。 那么美债减持,中国的外汇怎么办呢?答案自然就是黄金和人民币本身,中国一直在增持黄金,并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美债市场的局部变化,其实反映了全球金融格局的深层调整。中国减持,日本增持,两边对冲,短期内市场没有出现大波动。 美元指数在高利率支撑下依然坚挺,人民币则通过外储多元化和本币结算提升抗风险能力,资本流动压力总体可控。 日本大举增持美债,并不只是“接盘侠”,日本国内利率超低,日元兑美元贬到1:160,持有美债能对冲汇率风险,还能获得更高收益。 美国债务扩张带来的风险不容忽视。美债信用基础受到挑战,利息支出不断上升,即便短期有日本等接盘方,长期来看,全球投资者对美债的信心必然会受到削弱。 新兴市场国家也在效仿中国,加大黄金和非美债券配置,外储结构正悄悄转向多极化。 美债依然是全球金融体系的核心资产,但美元一家独大的格局正在逐步松动,全球金融格局向多极化演变是大势所趋。 中国的减持是渐进式,市场能消化得了,美联储有能力通过量化宽松等工具稳定市场,但只有在极端情况下才会主动买入大量美债。 中国大规模抛售美债对中美双方都没有好处,美债收益率会迅速飙升,美国融资成本激增,全球市场可能恐慌。 对中国来说,大量抛售也会导致账面巨亏,正因如此,中国选择了滴水穿石式的减持节奏,既分散风险,又保证市场稳定。 人民币国际化也是中国调整外储结构的重要方向,2025年,石油人民币结算在中东、俄罗斯等地稳步推进,CIPS系统已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虽然美元仍有全球结算惯性和金融深度优势,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有望在未来扮演更重要角色。 随着外储结构调整、区域本币合作不断深入,人民币的影响力正在逐步提升。 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和中国减持美债,实际上是各自根据本国经济现实做出的正常决策。美联储会继续以通胀和就业为核心考量,而不是围着中国的美债持仓转。 中国的外储多元化和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也不会以极端方式推动。 总的来看,美元资产的信任基础、美国债务扩张速度、全球资产配置思路,这三者共同决定着全球金融格局的未来。 多极化调整会很漫长,但和平、稳健的演变才是主流。美债依旧重要,但黄金、人民币等资产的地位也在逐步提升。中美金融关系的转型,考验的不只是技术手段,更是双方的战略定力和全球责任感。 参考信源: 9月中国减持5亿美元美债,日本增持89亿美元 2025-11-19 澎湃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