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印度又对中国产品下手了!这次盯上的是咱们的铜缆。印度商工部应两家本地企业申请,宣布对中国铜缆发起反倾销调查。就是嫌中国产品卖得太便宜,影响了他们自家生意。 印度这次对中国铜缆挥起反倾销大棒,根本不是什么维护公平贸易,就是本土企业扛不住竞争,拉着政府搞的贸易保护主义套路,本质上是给自己的产业短板找遮羞布。 9月23日印度商工部那则公告写得明明白白,发起调查全是应了Birla Cable Limited和Sterlite Technologies Limited两家企业的请求。可这两家企业怕是忘了,自己吃的饭里都掺着中国供应链的“米”。 要知道Sterlite本身就是印度金属行业的巨头,和Birla旗下的炼厂一起掌控着印度九成的铜产量,可即便如此,他们连铜缆生产的核心辅料都得从中国进口。 更讽刺的是,就在去年8月,中国商务部还在对Sterlite等印度企业出口的单模光纤进行反倾销复审,当时给他们定的税率最高达30.6%,现在倒反过来指控中国产品,着实有点双重标准。 印度选的调查时间线更是把“预设结论”四个字写在了脸上。倾销调查期定在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正好撞上全球铜价大起大落的阶段,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本就会带动终端产品价格变化,这时候拿价格说事,根本站不住脚。 更离谱的是把损害调查期拉长到四年,这种操作在国际贸易救济调查里相当罕见,说白了就是想从漫长的时间线里挑出对自己有利的数据,完全不顾市场规律。 要知道,这四年正是印度5G建设的关键期,全国新建的5G基站里,有六成以上的传输线缆依赖中国供应,要是真把中国铜缆拒之门外,印度的5G覆盖计划至少得推迟两年。 其实这压根不是印度第一次玩这套。统计数据显示,过去近30年里,印度是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最多的国家,光有记录的就有298起,比美国和欧盟加起来还多。 尤其是2023年9月下旬,短短10天里就一口气发起9起反倾销调查,涉及化工、机械、轻工等多个行业,简直把反倾销当成了家常便饭。 更可笑的是,印度发起这些调查的理由每次都大同小异,不是说“价格太低”,就是喊“冲击本土市场”,可实际情况是,中国产品的价格优势来自完整的产业链和高效的生产效率。 印度这么折腾,根源还是在于“印度制造”的短板太明显,又想急于取代中国的产业地位。 莫迪政府2014年就喊出“印度制造”口号,号称要把制造业占GDP比重提升到25%,可十年过去了,这个比重反而降到了14%以下。 在通信设备领域,印度连光纤这种基础产品都造不出来,2024年通信设备进口额超过190亿美元,本土化率不足30%,所谓的“本土企业”Tejas Networks年营收才十几亿美元,核心零部件还得靠进口。 就拿铜缆来说,印度本土企业的良品率只有75%,而中国企业能稳定在99%以上,质量和价格都没优势,自然拼不过中国产品。 更尴尬的是,印度市场上那些印着“本土制造”的通信机柜,拆开后里面的电源模块和光纤收发器全是中国制造,这种“组装式本土化”根本经不起推敲。 更矛盾的是,印度一边打压中国产品,一边又离不开中国供应链。2024年印度从中国进口的通信设备增长了35%,半导体进口增长20.4%,对华贸易逆差更是飙升到992亿美元的历史峰值。 这组数据恰恰说明,中印产业链已经深度绑定,中国对印度出口的产品大多是印度本土无法生产的中间品和资本品,是支撑其制造业运转的“血液”。 就像之前印度打压中国手机厂商,要求改用本土零部件,结果发现连手机芯片、显示面板都100%依赖中国进口,最后只能私下默许企业通过东南亚第三方渠道采购中国零部件,硬生生把“去中国化”变成了“曲线进口”。 印度可能忘了,美国发动对华贸易战五年多,结果中美贸易额反而创下7600亿美元的纪录,说明靠贸易保护根本挡不住市场需求。 中国企业早就摸透了印度的套路,之前应对反倾销调查的胜诉率超过60%,就算印度真的加征关税,最后往往是中国企业通过在印度设厂或者与本地企业合作继续占据市场,相当于“中国人和中国人在印度市场竞争”,本土企业还是没占到便宜。 而且印度的反倾销措施往往一搞就是几十年,有些针对中国产品的限制已经持续了40年,可中国对印出口还是年年增长,2023年前11个月双边贸易额就达到1242.69亿美元,这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印度这种损人不利己的操作,说到底还是被“贸易保护主义执念”冲昏了头,既不符合全球化趋势,也解决不了自身的产业短板。毕竟市场规律从来不会说谎,物美价廉的产品永远有需求,靠行政手段强行干预,最后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9月23日,印度又对中国产品下手了!这次盯上的是咱们的铜缆。印度商工部应两家本地
天天纪闻
2025-09-24 09:44:53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