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9月23日报道:“美国国会访华代表团团长星期二(9月23日)警告称,随着国防技术的飞速发展,美中两国军队之间可能存在‘误判风险’。” 美方所谓的“误判风险”,本质上就是自己拿着挑衅当习惯,反倒怕被挑衅对象正当回应的贼喊捉贼。这种把麻烦制造出来再谈管控的逻辑,本身就是对中美关系的最大不负责任,更谈不上什么诚意。 领衔访华的美国众议院军事委员会首席成员亚当·史密斯,一边在北京说着要“拓宽沟通渠道”“读同一本书”,一边又抛出“误判风险”的警告,这种话术里藏着的双重标准其实一点不新鲜。 要知道,风险从来不是凭空冒出来的,所谓的“误判”根源,恰恰是美军常年在中国家门口没完没了的军事挑衅,是那些把“中国周边”当成自家训练场的舰机行动。 就拿刚刚过去的8月来说,美军在南海出动的大型侦察机就有58架次,比7月的48架次还多了不少,眼看9月局势更紧张,这数字恐怕还得往上走。 而且这可不是短期行为,从2022年的600余架次,到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的约1000架次,再到2025年上半年同比激增37%的频次,美军的抵近侦察简直成了常态操作。 这些侦察机里,P-8A带着声呐浮标搞反潜,RC-135专门扒雷达频率、定位军事设施,说白了就是把耳朵和眼睛都凑到中国的领海领空边上,恨不得把西沙、南沙的每一处部署都摸得清清楚楚。 这种把刀尖抵到别人胸口的行为,到底是谁在制造风险?又是谁在逼别人不得不做出反应? 更讽刺的是,美方一边用舰机高频度挑衅,一边还抱怨“沟通不足”。之前美军印太总部副司令就倒打一耙,说解放军战区拒绝沟通增加了冲突风险,结果被国防部直接点破是“恶人先告状”。 道理很简单,中方从来不是反对沟通,而是拒绝在被挑衅的同时还要陪笑脸式的对话。 就像谭克非大校说的,发展两军关系有原则、有底线,美方前期的恶意挑衅摆着,又凭什么要求中方无条件打开沟通大门? 美方要是真想要沟通,首先得把那些抵近侦察的侦察机撤回去,把在南海晃悠的军舰开走,而不是一边制造危机,一边喊着管控危机——这种自相矛盾的戏码,谁也不会真的当真。 这次美国国会代表团访华,说是六年来首次正式访问,带着“管理竞争风险”的目的,史密斯还用“世界上实力最强、影响力最大”来形容中美,看似放低了姿态。 但光说漂亮话没用,要看实际行动。中方早就表明了态度,愿意相互尊重、和平共处,但前提是美方得拿出诚意,不能一边求着经贸合作解决大豆滞销、稀土短缺的难题,一边又在军事上步步紧逼。 美军那些侦察机收集的情报,那些在黄岩岛附近的蓄意滋扰,本质上都是在给中美关系埋雷,这些雷不排除,所谓的“避免误判”就是空谈。 要知道,中国军队的行动从来都是防御性的,是对挑衅的回应而非主动出击。南部战区在黄岩岛的战备警巡,055大驱的正常部署,轰-6J的挂弹巡航,这些都是在捍卫国家主权的正当权利。 如果美军没有那些别有用心的侦察和试探,解放军又何必出动兵力应对?就像两个人面对面,一方总拿着望远镜盯着对方的家里看,还时不时伸手戳一下对方的胳膊,却反过来警告对方“别乱动,小心误会”,这根本就是强盗逻辑。 国防部早就把话挑明了:“要想管控风险,首先要管好自己”。 美方与其花心思在记者会上渲染“误判风险”,不如实实在在管好自己的舰机,停止在南海、台海的军事挑衅,把“四不一无意”的表态落到实处。 如果美军能撤走那些天天在南海盘旋的侦察机,能让军舰远离中国领海,能停止对中国内政的干涉,所谓的“误判风险”自然会烟消云散。毕竟,没有挑衅的因,就不会有应对的果,更不会有什么所谓的“误判”可能。 说到底,中美两军之间的风险,根源在美国的霸权思维和挑衅行动。中方从来不怕沟通,但绝不会在主权问题上妥协;中方也愿意管控分歧,但前提是美方得先收起那双乱伸的手。 如果美方真的想让中美“读同一本书”,而不是迟早翻到冲突那一页,最该做的不是警告别人,而是先纠正自己的错误——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也是唯一的出路。
外媒9月23日报道:“美国国会访华代表团团长星期二(9月23日)警告称,随着国防
天天纪闻
2025-09-24 09:44:54
0
阅读: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