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时代终将落幕?中俄能源合作恐生变故,天然气管道或变向,中国一定得警惕俄政坛巨

烟雨评社 2025-11-08 16:33:44

普京时代终将落幕?中俄能源合作恐生变故,天然气管道或变向,中国一定得警惕俄政坛巨震带来的风险! 中俄能源合作能有如今规模,说白了就是普京一手 “掌舵” 的结果。2014 年,他力推俄气与中石油签下 30 年 4000 亿美元的供气协议,将对华能源出口定为摆脱欧洲依赖的核心战略,这才有了 “西伯利亚力量” 管道的破土动工。 先说说中俄能源合作的 “压舱石”—— 天然气管道。目前两国主要依靠 “西伯利亚力量” 管道输送天然气,这条管道 2022 年正式通气,设计年输气量达 380 亿立方米,2024 年实际输送量已经突破 300 亿立方米,占中国天然气进口总量的 15% 左右。 为了保障供应,双方还在推进 “西伯利亚力量 2 号” 管道建设,计划从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出发,经过蒙古国抵达中国华北地区,建成后年输气量能再增加 500 亿立方米,相当于给中国天然气供应上了 “双保险”。 可最近有俄罗斯媒体报道,俄能源部内部正在讨论 “调整管道优先级”,甚至有官员提出 “先保障欧洲市场,再考虑亚洲供应”,虽然这一说法还没得到官方证实,但已经让市场嗅到了不安的气息。 要知道,俄罗斯对欧洲的天然气出口曾占其总出口量的 40%,一旦俄政坛风向变了,重新向欧洲倾斜也不是没有可能。 为啥会有这样的担忧?核心还是俄政坛潜在的变动风险。普京执政多年,在能源政策上一直坚持 “向东看”,把中国作为重要的长期合作伙伴,这才有了 “西伯利亚力量” 系列管道的顺利推进。 可随着时间推移,俄国内不同政治派系的分歧开始显现,有部分派系更倾向于 “平衡外交”,认为应该恢复与欧洲的能源合作,以缓解西方制裁带来的经济压力。 前段时间,俄罗斯国家杜马(议会下院)还就 “能源出口多元化” 展开辩论,有议员明确表示 “不能把所有鸡蛋放在中国一个篮子里”,甚至提出 “重新谈判天然气价格”。这些动向都说明,一旦普京时代落幕,新的执政者可能会调整能源战略,中俄能源合作的 “稳定性” 恐怕就要打个问号。 更值得警惕的是,天然气管道 “变向” 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对中国来说,一旦俄罗斯减少天然气供应,短期内很难找到替代来源。 目前中国天然气进口主要来自俄罗斯、土库曼斯坦、卡塔尔等国,其中土库曼斯坦的管道气供应已经接近饱和,卡塔尔的 LNG(液化天然气)受运输成本和接收站能力限制,短期内无法大幅增加。 要是俄罗斯管道气供应减少 100 亿立方米,相当于中国每年要多进口约 700 万吨 LNG,这不仅会推高国内天然气价格,还可能影响工业生产和居民用气稳定。2022 年欧洲能源危机时,就出现过 LNG 价格暴涨的情况,中国当时也受到了波及,要是再遇到类似情况,风险只会更大。 除了供应端的风险,合作中的 “不确定性” 也在增加。中俄天然气合作原本有长期协议保障,比如 “西伯利亚力量” 管道签订了 30 年的供气协议,价格与国际油价挂钩,相对稳定。可一旦俄政坛变动,新政府可能会要求重新谈判协议条款,比如提高价格、调整输气量,甚至附加其他政治条件。 这种情况在国际能源合作中并不少见,比如乌克兰危机后,俄罗斯就曾多次与欧洲国家重新谈判天然气价格和输送条件。对中国来说,要是协议条款发生不利变化,不仅会增加能源成本,还可能影响能源规划的长期稳定性。 不过,中国也不是没有应对的办法。一方面,已经在加快能源进口多元化,比如增加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管道气进口,同时扩大与卡塔尔、莫桑比克等国的 LNG 合作,2024 年中国 LNG 进口量同比增加了 12%,就是为了降低对单一来源的依赖。 另一方面,中国也在加强国内能源生产,比如加大页岩气开发力度,2024 年页岩气产量突破 200 亿立方米,相当于减少了部分进口需求。但即便如此,俄罗斯能源合作的重要性依然不可替代,提前警惕俄政坛变动带来的风险,做好应对预案,才是最稳妥的选择。 毕竟,在国际能源合作中,“稳定” 永远是最重要的。一旦普京时代落幕,俄政坛发生巨震,能源政策的调整可能就在朝夕之间。中国只有提前布局,多手准备,才能在可能出现的变故中守住能源安全的底线。

0 阅读:0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