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人:我觉得中国不会因为安世和我们闹大,因为中国人不想丢脸。   安世半导体中

波览历史 2025-10-24 09:55:58

欧洲人:我觉得中国不会因为安世和我们闹大,因为中国人不想丢脸。   安世半导体中国公司10月18日宣布独立运营的消息,给这场持续半个月的纠纷添了新变数。 员工拒绝执行荷兰母公司指令,东莞工厂的芯片出货通道仍在管制。   而红迪网上那条荷兰网民的言论还在发酵,他坚信中国不会真动怒,理由是“丢不起这个脸”,可此时的欧洲汽车业,已经没人笑得出来。   还是先回到2025年9月29日,那时美国刚发布“50%穿透规则”,把中企持股过半的子公司纳入制裁,第二天荷兰经济事务部就跟进,用冷战时期的《货物可用性法案》冻结了安世半导体全球资产。   他们暂停中国籍CEO张学政的职务,甚至在企业法庭未充分庭审的情况下,当天就裁决罢免,速度快得不像“独立决策”。   荷兰政府嘴上说着是因为“企业治理缺陷”,法院文件却揭开了底牌。美国商务部早在6月就和荷兰外交部会面,明确要求撤换张学政,还放话这是安世不被列入美实体清单的前提。   这种施压不是第一次,从2024年12月闻泰科技被列入实体清单,到2025年9月的新规则,美国一步步把安世逼进死胡同。   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后来辩称“与美国无关”,但24小时内的快速跟进,早把真实立场写在了纸上。   按照新规,只要被制裁企业直接或间接持股超50%,子公司就自动受管制,而且不用额外审批,直接生效。安世作为闻泰科技的全资子公司,首当其冲被盯上。   这意味着它不仅拿不到美国的设备材料,连向欧洲出口的23个核心料号都被卡住,而这些芯片正是车规级市场的刚需,每七辆汽车里就有一辆在用。   欧洲汽车业很快尝到了苦果,大众高尔夫车型生产线率先亮红灯,数千工人开始缩短工时,宝马、奔驰的供应链也拉响警报,纷纷紧急寻找替代货源。   可安世的芯片不是随便能替换的,它的功率器件和二极管占全球市场15%以上份额,一年要发出去一千一百亿个元器件,且70%的封装测试都在中国。   有行业人士指出,就算找到替代厂商,完成认证和生产线调试至少要半年,而欧洲车企的库存撑不过一个月。   那些嘲笑“中国人爱面子”的欧洲人,其实没看懂中式“面子”的真正含义。对中国人来说,面子从来不是表面虚荣,而是对合法权益的坚守。   闻泰科技全资收购安世后,砸钱盘活产能,把它从亏损做成全球第三大功率分立器件厂商,2024年贡献了一百四十七亿元营收。现在荷兰一句“治理缺陷”就剥夺控制权,这不是商业纠纷,是对投资主权的无视。   中方的反制根本不是情绪化的“争面子”,而是精准的战略回应。没有全面断供,只是管制特定核心产品;没有撕破脸,而是让企业依法独立运营。   这种克制背后是底气,中国不仅是市场,更是全球供应链的关键环节。安世中国员工拒绝执行境外指令,本质上是用企业自主行为捍卫权益,这比单纯的政府反制更有力量。   荷兰的选择看似站队美国,实则在透支自己的信誉。北京外国语大学崔洪建教授指出,荷兰已经从之前的平衡姿态,转向主动配合美国的科技遏制,想靠绑定盟友换取欧洲科技格局里的优势。   可这种算盘打错了,闻泰科技明确表示荷兰的干预是“地缘政治偏见”,其他中企对欧洲的投资信心也跟着受挫。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屠新泉说得直接,这种动辄用冷战法律干预市场的做法,只会让欧洲的营商环境招牌褪色。   美国的规则武器正在反噬全球产业链。“50%穿透规则”搞“连坐式制裁”,逼着跨国企业重新切割股权,生怕不小心沾染上中企股份。   有网友发现,已经有欧洲供应商开始要求中国客户出具“股权清白证明”,增加的合规成本最后还是要消费者买单。   安世事件只是个开始,要是这种逻辑蔓延,全球产业链会被拆解得支离破碎。   10月17日,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终于松口愿意谈判,但立场依旧强硬。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也紧急发声,呼吁双方尽快和解,可他们之前明明支持对科技产品的出口限制。   这种前后矛盾的态度,暴露了欧洲“既想保安全又想保利益”的贪心。   现在的局面很清晰,中国的应对从来不是为了“顾面子”,而是为了守规矩。荷兰网民口中的“丢脸”,在我们看来是原则问题不能退让。   当欧洲车企为缺芯发愁,当供应商面临裁员,或许该明白,在产业链深度绑定的今天,没有谁能靠牺牲别人的利益实现所谓的安全。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来评论区聊聊。

0 阅读:76

评论列表

用户14xxx76

用户14xxx76

2
2025-10-24 10:15

欧洲人真是不要个比脸啦

猜你喜欢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