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一条航线破防,新加坡呼吁中国放弃自给自足,得到最直白的警告。   新加坡总统尚

波览历史 2025-10-24 10:54:48

因一条航线破防,新加坡呼吁中国放弃自给自足,得到最直白的警告。   新加坡总统尚达曼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公开呼吁中国放弃自给自足的发展路线,主张和欧美的科技力量"相互依靠",这番话恰好赶在中欧北极快航成功首航之后,明眼人都能看出其中的关联。   一条穿越北极的货运航线,为何能让远在东南亚的新加坡如此紧张,甚至不惜对中国的发展路径指手画脚?   尚达曼的演讲里反复强调"全球合作",却对一个基本事实避而不谈:中国从来不是主动要和外界"脱钩"。   这些年美欧搞的技术封锁从未间断,从早期的巴黎统筹会到现在的瓦森纳协议,2024年还把23种极地船舶核心部件纳入出口限制,连造北极货船需要的专用钢材都不让卖。   这种情况下谈"相互依靠",无异于让中国把发展的主动权交到别人手里。网友说得实在:"要是真能平等买到需要的技术和零件,谁愿意费大力气从零开始搞研发?"   新加坡媒体的反应更直白,《联合早报》带头唱衰北极航线,一会儿说"主流航运公司不愿涉足",一会儿又拿安全和环保说事儿。可这些说法乍听有理,一对照现实就站不住脚了。   2023年走北极东北航道的商船有178艘,只发生过1起轻微故障,事故率还不到0.6%。反观马六甲海峡,2024年就发生了三起武装登船事件,海盗活动从没断过,航道拥堵更是家常便饭,每年通行的十万艘次船只里,延误率高达15%。   至于环保问题,就更站不住脚了。北极航线因为航程短,单艘8万标箱的货船一趟能减少近950吨碳排放,相当于种了五千多棵树,比绕远路的马六甲航线环保得多。   中国投入的货船都按国际极地航行标准做了升级,防污染设备一应俱全,这些新加坡媒体却选择性忽略。说到底,他们真正担心的不是冰情和生态,而是马六甲海峡的枢纽地位要受影响。   新加坡的经济命脉全靠马六甲海峡撑着,港口服务、船舶维修、航运金融这些核心业务,全都依赖过往船只带来的流量。   2024年经马六甲的中国货运量占外贸总量的42%,这些货物带来的收益撑起了新加坡不少产业。   现在北极航线一开通,从宁波到欧洲能省近一半时间,单箱成本降三成,每年能帮中国企业省下三百亿物流成本,货运公司自然会算这笔账。   虽然北极航线目前适航期只有三到五个月,但刚好覆盖圣诞节前的贸易旺季,分流的全是高附加值货物,这对靠转口贸易吃饭的新加坡来说,不啻于切走一块肥肉。   以前全球航运规则基本由西方主导,新加坡靠着贴近这套体系赚得盆满钵满。   可北极航线不一样,中俄在这里搞起了深度合作,用北斗和格洛纳斯系统联合导航,俄方提供破冰护航,全程不受第三方控制。   两国还成立了北极航道合作分委会,2025年10月刚在哈尔滨开完第二次会议,敲定了港口扩建、破冰船组建的具体计划,俄罗斯更是要投资120亿美元升级摩尔曼斯克港,2027年吞吐能力能提升三倍。   中国在北极的布局早就超出了单纯的航运范畴。中俄联合开通的"北极快线1号"海铁联运专列,上半年已经运了超2万标箱;同江-下列宁斯科耶铁路转运综合体扩建后,年货运能力能到3000万吨,直接对接北极航道的东方港。   中国首艘国产核动力破冰船"雪龙3号"已经开工,2027年就能服役,到时候就算冬季也能靠自己的力量保障通航。这些动作不只是为了一条航线,更是在搭建一套自主可控的贸易通道网络。   有意思的是,新加坡一边唱衰北极航线,一边又和印度眉来眼去。印度提议联合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巡航马六甲海峡,新加坡立马表示"有深厚兴趣"。   要知道印度曾多次在中印争端时扬言封锁马六甲,新加坡不可能不清楚其中的风险,可它还是愿意凑这个热闹,本质上就是想靠外部力量维持马六甲的垄断地位。   这种做法与其说是"自保",不如说是把自己绑在了别人的战车上。   还有一点,国防部长陈振声在香山论坛引用中国谚语,呼吁大国靠道德主导秩序,可这话他从没在西方场合说过;尚达曼劝中国放弃自给自足,却对美国动辄搞技术封锁的行为绝口不提。   但他们忽略了,中国搞自主发展和开拓新航线,从来不是要和谁对抗,而是吃过太多"卡脖子"的亏才做出的选择。   要是马六甲海峡真能保持中立安全,要是西方真能敞开技术大门,谁又愿意费这么大劲去闯北极的冰原?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来评论区聊聊。  

0 阅读:0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