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历届中国国民党主席当选后都收到中国共产党的贺电,但只有江启臣例外。 2025年10月19日,郑丽文当选中国国民党主席的第二天,中共中央的贺电就送到了台北。 这封贺电看似是政党间的常规互动,却让人忍不住想起五年前的反差,2020年江启臣当选时,成了唯一没收到这份回应的国民党主席。 贺电从来不是单纯的礼节,而是两岸互信的“晴雨表”,背后连着的是实实在在的民生。 台湾的农业有多依赖大陆市场,不用查复杂数据就能看清:台中茂谷柑每年一成的外销都靠大陆,一年能带来五千万新台币的产值;凤梨更是夸张,大陆市场占了九成外销份额。 这些数字不是冰冷的统计,是台中东势果农的生计,是无数家庭的收入来源。而维系这份合作的根基,正是“九二共识”。 大陆愿意敞开市场,前提是对方得认这个共同的政治基础,没了这个根基,合作的大门自然会收紧。 江启臣恰恰在这件最关键的事上犯了糊涂。2020年刚当选国民党主席,他就公开宣称“九二共识”有点过时,转头把“亲美”当成了核心路线,甚至推动国民党“立法院”党团通过“请求美国协助抵抗中共”的提案。 这种立场很快就显露出矛盾,2021年大陆暂停台湾凤梨进口,江启臣一边在脸书发文呼吁两岸恢复沟通,说“保台靠的是政府沟通的实力”,一边却始终不肯明确承认“九二共识”。 另外,江启臣自己早年明明尝到过共识的好处。2016年台中茂谷柑被大陆列入排除名单,正是靠着国民党执政时签署的两岸农产品检疫合作协议,他协调相关单位沟通才解决了问题。 可到了自己掌权,却偏偏要模糊这个关键共识。 这种摇摆让台湾农民最受伤,2021年“圆规”台风刚让台中茂谷柑减产三成,果农又接到“农委会”预警,说柑橘可能遭大陆禁止输入,天灾加贸易风险的双重打击,让不少果农愁得睡不着觉。 而江启臣除了呼吁民进党当局出面,自己拿不出任何能稳住局面的办法,毕竟他早已丢了沟通的“钥匙”。 江启臣的亲美路线没换来任何实际好处,反而把国民党拖进了困境。 他以为讨好美国能争取支持,可美国从来只把台湾当棋子,所谓的“协助”不过是口头表态,连台当局自己都赶紧出来澄清“不主动寻求与美复交”。 党内更是怨声载道,马英九公开质疑路线,基层党员不满两岸交流停滞,靠两岸贸易吃饭的工商界更是直接用选票表达态度。 2024年县市长选举,国民党惨败,党内复盘时直言,是江启臣把两岸关系这张“王牌”打成了“废牌”。 对比之下,郑丽文的当选和收到贺电,更像是对江启臣路线的彻底纠偏。她能以超过五成的得票率胜选,关键就在于摸准了岛内民意的变化。 2021年《远见》杂志民调就显示,68.6%的民众赞成两岸增加互动,到2023年这一比例涨到了74.4%,创调查以来新高。 大家早就厌烦了“抗中保台”的空话,更关心农产品能不能卖出去、两岸亲人能不能顺畅往来。 郑丽文恰恰抓住了这点,竞选时直接喊出“我是中国人”,明确说“九二共识”是台湾主流民意,还承诺推动“两岸农业合作示范区”,这些话精准戳中了民众的需求。 她的人事布局更藏着态度,当选后第一波任命就启用了李乾龙和季麟连两位“深蓝”老将。 前者两度率团访陆,直言“九二共识”是和平定海神针;后者公开喊出“驱逐‘台独’,复兴中华”,还突破阻拦去广州参加黄埔军校百年纪念活动。 而这种安排是用实际行动告诉外界,国民党要重新站回“九二共识”的立场上,不再跟着民进党的节奏摇摆。 江启臣的“例外”其实是个深刻的教训:两岸关系里没有投机取巧的空间。他想靠模糊共识、亲近美国来走捷径,却忘了最基本的逻辑。 没有“九二共识”,就没有两岸沟通的平台;没有沟通,台湾农民的生计、企业的利益就没了保障。 2021年他在台中果园里给果农承诺补助时,或许没真正想明白,比起灾后救济,保住两岸交流的基础才是对农民最实在的保护。 现在再看国共两党的贺电互动,本质上是对“和平发展”这一民意的回应。 郑丽文收到的贺电里提了“推进国家统一”,但核心没变,还是“九二共识”这个老根基。 而江启臣的经历已经证明,背离这个根基,别说贺电,连岛内民众的支持都会丢得一干二净。 政党的立场从来不是靠口号喊出来的,是靠实际行动做出来的。 江启臣的例子摆在那里,任何想在两岸关系上耍小聪明的人,最终都会被现实教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