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一直以为高志凯这人,至少是个驻外大使。每次在BBC、CNN上,看他一个人跟好几个老外掰扯,引经据典,不卑不亢,那气场,妥妥的国家队发言人。谁知道人家离开外交体系快三十年了! 打开BBC的辩论直播,镜头里的高志凯往中间一坐,面对两位西方学者和一位菲律宾嘉宾的轮番质询,临危不乱。 当菲律宾嘉宾扯着“南海主权争议”不放时,他慢悠悠翻开随身的皮质笔记本,指着里面复印的1898年《美西条约》条文:“你们国家的西部边界,一百多年前这条约就划在了东经118度,黄岩岛在西边,怎么就成了你们的?” 这场景我看了不下三遍,当时还没深入了解高先生的背景,但感觉他应该是什么发言人,毕竟能在国际媒体上以一敌三,还把法理讲得滴水不漏的,不是发言人还能是谁? 直到后面特意查了他的履历,才惊掉下巴:高志凯1988年就从外交部离职了,最高职位只是参赞,到2025年,他已经三十七年没沾过外交体系的“编制”。 没有大使头衔,没有官方背书,他凭什么在国际舆论场里这么硬气?答案藏在他每次发言的细节里。 去年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直播里,美国前官员嘲讽“中国只会靠人口红利,没什么核心技术”,高志凯没跟对方吵,反而问了个具体问题:“您知道现在全球有效发明专利最多的国家是哪个吗?” 见对方支支吾吾,他才轻描淡写补了句:“是中国,数量早超过美国了,您说的‘没技术’,可能是没关注最新的数据。” 而这种不疾不徐却字字戳要害的风格,却是高先生几十年磨出来的真功夫。 高先生离开外交部后,他没闲着,反而把自己活成了“跨界知识库”。 帮中海油去中东谈合作时,他在沙漠里跟部落首领聊了两天两夜,不聊合同条款,先聊当地的石油开采史和部落利益分配,最后签下的协议比预期多了20%的运输权。 在大学当教授时,他逼着自己把《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拆成“邻里吵架的规矩”讲给学生听,这种把复杂规则通俗化的本事,后来成了他国际辩论的“杀手锏”。 做智库研究时,他一年提交三十多份政策建议,全是结合国际博弈热点的干货,比如稀土管制对美国军工的影响,早就在建议里写得明明白白。 最能体现“无头衔优势”的,是他跟印度的一次舆论博弈。2024年印度因为买俄油被美国威胁加关税,国内舆论一片焦虑。 高志凯受邀去印度电视台辩论,全程没提“中国”,反而站在印度的立场说话:“14亿人的大国,经济增速比日德还快,买谁家的能源要别人批准?这要是忍了,以后在国际上还怎么抬得起头?” 这话直接说到印度人的心坎里,主持人当场拍桌附和。紧接着他话锋一转,提了句“美国自己也缺稀土,之前中国管控后,他们的F-35战机零件都供不上”,没明说“中印可以联手”,却让印度网友在评论区刷起了“中印抗美”的话题。 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博弈方式,恰恰是体制内发言人很难做到的。官方外交讲究对等和分寸,很多话要留余地,可高志凯没有头衔束缚,能直接戳破西方的双重标准。 比如美国副总统骂中国人是“乡巴佬”,他在阿拉伯电视台直接回怼:“中国的城市人口加起来是美国总人口的三倍,现在我们的工厂能造空间站,能产大飞机,您说的‘乡巴佬’,怕是对中国有什么误解。” 这种直白的反驳,比委婉的外交辞令更能让普通观众听明白。 有人说他是“野生国家队”,其实他更像国际舆论场的“民间翻译官”,把西方制定的规则吃透,再用普通人能听懂的话讲出来,既守住了原则,又不会陷入对方的话语陷阱。 他的厉害之处从来不是靠头衔撑场面,而是肚子里的货足够多:聊历史,他能说出条约签订时的具体背景;聊经济,他清楚各国的产业链软肋;聊规则,他知道如何用西方认可的逻辑反驳西方。 之前有网友问,没有官方身份,他说的话会不会没人信?可事实是,他的发言经常被国际媒体引用,连美国《外交政策》杂志都曾撰文分析“高志凯的博弈逻辑”。 这说明在国际舞台上,话语权从来不是靠头衔给的,而是靠专业度和说服力赢的。高志凯用三十七年的经历证明,哪怕离开体制,只要心里有底、手里有招,照样能在国际舆论场里为国家说话。

福建墨耕
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