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正元有个视频挺搞笑的,他说,我们轻浮,说台湾的领导不如大陆一个区委书记。然后特

波览历史 2025-10-24 09:56:20

蔡正元有个视频挺搞笑的,他说,我们轻浮,说台湾的领导不如大陆一个区委书记。然后特自信地把蒋万安抬出来,“你上海找一个出来比,哪一个比蒋万安好?”   蔡正元那段反驳张维为的视频,至今想来都挺有意思的。其实不用急着争论谁对谁错,咱们先把两个人的核心争论拆透,就会发现这场分歧里藏着两岸治理逻辑的根本不同。   熟悉台北的人应该知道,蒋万安上任后确实办了不少实在事。   就说市民最关心的交通,他推动的捷运中和线延伸工程,解决了多年来中和区到板桥的通勤拥堵问题,早晚高峰原本四十多分钟的路程,现在二十分钟就能到。   还有老旧小区改造,他牵头搞的“台北好宅计划”,一年里完成了十八个老小区的电梯加装和管线更新,受益的老人家庭就有三千多户。   今年年初台北市政府的民调也显示,超过六成的市民觉得蒋万安把城市打理得不错,尤其是在医疗和环保这些民生领域,满意度更是不低。   但蔡正元可能没意识到,他夸蒋万安的这些成绩,恰恰说明蒋万安的角色更像一个优秀的“城市大管家”。   台湾的治理架构里,地方领导人的核心职责就是把民生琐事办扎实。就像台北市的财政预算里,八成以上都用在教育、医疗、交通这些直接服务市民的领域,涉及跨区域协调或者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地方官员根本没有决策权。   就连台湾最有名的新竹工业园区,这种看似有战略意义的产业聚集地,实际管理也只是负责园区内的招商和基础设施维护,真正的产业政策制定权还在“行政院”下属的“国科会”手里。   再看张维为提到的上海区委书记,咱们拿浦东来说就很清楚。浦东的书记管的从来不是单一的城市民生,而是要站在国家战略的层面统筹资源。   比如去年浦东推动的跨境金融改革,不是简单地制定本地政策,而是要对接全球金融规则,协调央行、外管局等多个国家部门,还要跟几十家跨国银行的亚太总部沟通对接。   光是这项改革,就带动了全年近两千亿美元的跨境资金流动,不仅惠及浦东,更给整个长三角的企业打通了融资通道。   还有洋山港的智能升级,浦东书记要协调的不只是港口本身,还要联动海关、物流企业和科技公司,最终实现的是全球最大规模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落地,让上海港的货物吞吐量连续十五年稳居世界第一。   这两种岗位根本没法放在一个维度比较。蒋万安要操心的是台北市民出门能不能坐上便捷的地铁,老人看病是不是方便,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事。   而浦东的书记要考虑的是如何让中国的金融市场更好地融入全球,如何打造更有竞争力的产业链,这些决策影响的不只是浦东的六百万人,甚至会辐射到全国的经济走向。   就像网友说的,这就好比拿优秀的餐厅经理和连锁集团CEO比能力,前者能把餐厅的服务和口碑做到极致,后者要考虑的是全球布局和行业趋势,没有谁比谁更高明,只是职责范围完全不同。   蔡正元会有这样的认知偏差,也和他的经历以及台湾的政治生态分不开。   作为台湾统派人士,他去年四月因为“三中案”被台当局裁定戴了一年电子脚镣,二十四小时受到监控,连离开居住地都要报备。   这种长期在台湾本土政治环境里的经历,让他更关注地方治理的民生实绩,毕竟在台湾的政治语境里,能不能把市民的“柴米油盐”办好,直接关系到选票和口碑。   他看到蒋万安把台北的民生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就觉得这是衡量领导能力的核心标准,却忽略了大陆的治理体系里,地方官员尤其是核心城市的区级官员,从来都肩负着执行国家战略的重任。   大陆的治理体系强调“全国一盘棋”,地方发展要服务于国家整体战略,就像浦东的发展不只是浦东自己的事,而是要带动长三角一体化,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而台湾受限于自身的范围和治理架构,地方官员的权限和视野都集中在本土事务上,很难涉及更宏观的战略层面。   这场争论里,蔡正元用蒋万安的民生成绩去对比大陆区委书记的战略职责,确实有点错位,用单一标准去评判两种不同岗位的能力,本身就不够客观。  

0 阅读:84

猜你喜欢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