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中退出政坛,这一次为什么伤心绝望? 张亚中拒接郑丽文的祝贺电话后,在10月19日甩出了那篇宣告退出政坛的长文。字里行间没有怨怼的嘶吼,只有“隐形的翅膀终究没能飞过大海”的无力。 四年时间,他从6万多张选票的热门候选人跌到只剩2486票,得票率刚过1%,这场惨败不是简单的选举失利,而是他坚守三十年的政治理想,在现实面前碎得彻底。 作为孙文学校总校长,张亚中这辈子都在跟“中山精神”绑定。今年三月纪念孙中山逝世百年时,他还在台北孙中山纪念馆牵头追思,一遍遍强调先生“统一是国民希望”的遗训。 可这场选举让他看清,自己守护的东西在国民党里早成了“不合时宜的古董”。 2021年参选时,党内还有人愿意听他讲“两岸和平备忘录”,哪怕觉得激进,至少承认这是条可讨论的路线。 但2024年国民党经历“朝小野大”的转折后,整个 party 心思全变了,眼里只剩2026县市长选举和2028“大选”的选票,没人再关心什么“振兴中华”的长远主张。 国民党的路线转向早有苗头。2024年两项选举后,党内复盘把惨败归咎于“路线太僵化”,喊出“团结、改革、年轻化”的口号,本质就是要跟“深蓝”切割。 这次选举33万多有投票权的党员里,超过六成根本没去投票,投票率只有39.46%。 这组数据藏着真相:不是张亚中丢了选票,是大量认同他理念的老党员,要么对党内路线失望弃票,要么被“弃保效应”逼着把票投给了郝龙斌。 郑丽文能拿近50%的得票率,靠的不是理念感召,而是军系和眷村群体的组织动员,再加上市民党党员怕选票浪费的集中支持。 这种靠派系运作赢来的胜利,在张亚中眼里,就是对政治伦理的最大嘲讽。 他在声明里骂的“政客煽情的喧嚣”,几乎是指着郑丽文的鼻子说的。这位从泛绿阵营转投蓝营的新主席,政治立场一直在变。 早年她是民进党“抗中保台”的急先锋,后来又成了国民党的“战斗女神”,到这次选举,既说“两岸本是一家人”,又回避“统一时间表”。 张亚中在辩论时追着问她“两岸政策的理论根基在哪”,郑丽文答不上来,只靠“硬刚绿营”的口才煽动情绪。 可就是这样的“投机”,偏偏赢了他的“较真”。 更让他绝望的是党内态度,马英九虽送了“世代交棒”的书法,却只强调“九二共识”和青年交流,对郑丽文模糊的立场避而不谈;朱立伦、韩国瑜这些大佬更是忙着祝贺,仿佛没人在意路线的含金量。 张亚中不是没试过接地气。他在孙文学校办过几十场两岸青年论坛,想把“统一”的理念讲给年轻人听。 可台大2025年的民调泼了冷水:18到25岁的年轻人里,68%觉得统一符合台湾利益,却只有6%愿意接受“最终走向统一”。 这届年轻人看得到大陆的5G和高铁,不买民进党“抗中”的账,却也受不了张亚中这种“教科书式”的论述。 他们更关心郑丽文承诺的“恢复两岸观光配额”“增加农产品外销”,这些实打实的好处,比“和平哲学”听得入耳。 张亚中终于明白,不是自己的理念错了,是他的说话方式,早跟这个时代脱了节。 赵少康在背后的搅局,更让他看清了党内的虚伪。这位本可参选的大佬,躲在幕后支持郝龙斌,输了就炒作“介选说”,还提议“压住党内亲陆的人”。 这种“既想当好人又想分利益”的操作,跟他鄙视的投机政客没两样。绿营趁机起哄,说郑丽文会是第二个洪秀柱,要挑动党内对立。 整个政坛闹得鸡飞狗跳,却没人真的讨论“怎么让两岸少点隔阂”,张亚中觉得自己像个局外人,对着一群醉心权力的人讲理想,简直是笑话。 他引用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诗句,不是装悲壮,是真的认了。 从郁慕明到他自己,台湾的统派人物从来都是“孤独的行者”,要对抗岛内的舆论围剿,还要应付党内的派系打压。 现在他退了,孙文学校没了主心骨,“深蓝”群体成了没头的苍蝇,要么转投新党,要么彻底沉默。郑丽文接手的“烂摊子”里,早已没有他们的位置。 张亚中的退出,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国民党的遮羞布:表面是“世代交棒”,实则是“理念让位于选票”;看似“团结抗绿”,内里全是派系算计。 这位守了一辈子“中山精神”的老人,最终无奈的宣布了退出。
